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李叔同、蘇曼殊:殊途同歸入法門

http://www.CRNTT.com   2011-11-06 09:36:39  


 
形異神似,共赴國難

  赴日留學,李叔同異常活躍。除了日常藝術學習外,他曾參與編輯進步雜誌《醒獅》,並發表文章,以期“促進國勢之變化”。他還與同學一道創辦了春柳社。1907年春,春柳社在東京的禮堂演出了小仲馬名劇《茶花女》。這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李叔同飾演茶花女瑪格麗特。其形神俱佳的表演,很快引起轟動。演出結束,日本戲劇權威藤澤淺二郎和戲劇評論家鬆居鬆翁當即到後台致賀。鬆居鬆翁後來在《芝居》雜誌上發表的《對於中國劇的懷疑》一文中說:“中國的徘優(演員),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

  千萬不要以為李叔同演戲是出於好玩。彼時,正是中國政局最為動蕩的階段。面對祖國現狀,李叔同不禁悲從中來,揮筆賦七絕以明志:“故國荒涼劇可哀,千年舊學半塵埃。沉沉風雨雞鳴夜,可有男兒奮袂來?”他毅然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他積極投身戲劇創作與表演,恰是希冀通過該形式來向國人宣傳民主政治與革命理念。

  與李叔同類似,蘇曼殊也胸懷“破壞這舊世界,立一個公道的新世界”的抱負。早在1902年,他就參加青年會,結識了馮自由、陳獨秀、廖仲愷等革命同志。次年,蘇因缺乏經濟來源,被迫回國。自此至民國建立,蘇風萍浪跡,縱游四方,踏遍廣州、香港、上海、長沙、杭州、南京、蕪湖、日本、爪哇、泰國、錫蘭等地。他忽而倡言革命,忽而沉湎佛學,忽而又醉臥青樓,“兒女多情原是佛,英雄末路半為僧”,蘇曼殊實在是革命黨之異類。

  怪人自然怪事多。1904年,蘇曼殊因不滿保皇黨的肆意攻擊,一度心生暗殺康有為的念頭,並向好友陳少白求借手槍一用。幸好陳力阻蘇此舉,否則康聖人恐怕活不到辛亥年。一次,蘇曼殊聽說同盟會的同志都已發了津貼,也去廖仲愷那裡領。廖仲愷想,你又不是盟員!但他對曼殊十分客氣,沒有拒絕,而是請他稍等一下,說著就去請示孫中山。“當然要發”,孫說,“在我心里,曼殊早是我們的同志了。”於是廖當著蘇曼殊的面,在同盟會的花名册上留下他的名字,照發津貼。

  1911年3月,李叔同學成歸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李遂寫下《滿江紅》一首以志之:

  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葉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

  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

  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河山,英雄造。

  此時蘇曼殊遠在爪哇。聽聞武昌起義,上海光復,蘇欣喜若狂,立即典衣賣書,坐船回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