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張亞中論蔡英文的難如何解

http://www.CRNTT.com   2016-04-26 00:23:13  


 
  中國與“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個不同的概念。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中華民國”的國民當然是中國人。1949年以後,中國的土地上有兩個分治政府,它們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人民當然還是中國人,差別僅在於一方受“中華民國”政府管轄,一方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台灣人在台灣,如同上海人在大陸,都只是個地域性的身分名稱而已。如果台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台灣人當然就不再屬於中國人,而只能算是華人,但是只要“中華民國”的“憲法”仍然有效,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雖然多元,但是其核心仍是中華文化。泛綠政黨這些年的策略是以揚舉多元文化來壓抑中華文化,以凸顯日本殖民貢獻來貶低中華文明。泛綠政黨應該認識到歷史與文化的“去中國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反而會讓台灣在與大陸在競爭時,失去最可貴的文化資產。一時選舉的勝利並不代表“去中國化”就成功了,中華文化的力量是不容易如此被推倒的。

  台灣只是一個小島,沒有本錢自我切割社會的集體認同。“我是台灣人”當然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身分認同,但是當對中國人的認同愈少愈負面時,也會快速失去同為中國人的13億人民的關心與支持。當民進黨在竊喜“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率攀升時,他們沒有想到,兩岸衝突可能性的曲線也在上升。

  蔡英文正在為如何因應“九二共識”而煩惱。我們希望她察覺到,台灣更大的隱憂是“去中國化”的列車正在一些得意於勝選的人士驅使下快速前進。目前的情勢看來,正在享受勝利喜悅的泛綠人士不會在“去中國化”的歷史文化政策鬆手,果真如此,將是兩岸的悲劇。希望即將上任的蔡英文能夠勇敢地勸阻泛綠人士“去中國化”的操作,依照“憲法”精神接受“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如此才能為台灣避免災難,找回兩岸的生機。

  向美日靠攏,可解蔡英文的難?

  馬英九政府時期的“親美、友日、和中”策略,一般人均將其解釋為台灣在中間的對外三角關係。在這樣的圖象認知裡,台灣誰也不要得罪,維持與三邊友好的關係是確保台灣利益的最佳策略。馬英九似乎也如此的認知,並以“親、友、和”三個概念表達出台灣“聯繫性關係”的不等邊關係。在這樣的思維下,涉及台灣安全經濟利益的美國放在首位,為最近一邊;與台灣仍沒有結束內戰狀態但有經濟利益的大陸放在最後,是最遠一邊;與台灣有微妙政經關係的日本則居於中間位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