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張亞中論蔡英文的難如何解

http://www.CRNTT.com   2016-04-26 00:23:13  


 
  馬英九政府這八年來的“親美、友日、和中”策略可以成功運作,其因素其實並非三邊的不等邊聯繫政策,而是依靠三者間穩定的“結構性關係”。簡單地說,“親美、友日、和中”並不是以台灣為中心的三邊概念,而是以“和中”為底,上層為“親美”,最上層為“友日”的金字塔形結構。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和中”,結構將不穩,“親美”與“友日”將會充滿不確定的變數,輕則搖晃,重則倒塌。

  金字塔底部的“和中”,其組成的基石就是“九二共識”。即使馬政府與北京對“九二共識”的認識“異同並存”,但是大體而言,主權上的“反對分離”是雙方的共同認知,也就是靠著這個基礎,確保了“和中”,也使得美日與台灣的關係不會受到干擾。

  英國前首相,也就是那個決定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帕默斯頓(Palmerston)的名言,“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國際政治學的基本知識也是:每一個國家都會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且都有自己“核心利益、緊要利益、主要利益、周邊利益”的優先順序。台灣絕對不是美日的核心利益,甚而連緊要利益都不見得談得上,台灣對他們來說,現在連個盟友都不是,而只是個可以戰略運用的一顆棋子而已,但是對大陸而言,卻是涉及主權與領土的“核心利益”。

  歷史是最好的證明。在國民政府失去大陸時,美國發表白皮書,採取“袖手不管”政策,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並積極向毛澤東示好。一直到韓戰爆發,美國才重新選擇台北,但是這不表示美國不願意與北京修好,與大陸政府建立友好關係一直是美國在冷戰時的戰略選擇。美國的戰略願望終於在1970年代成真,華府與北京的“三公報”建構了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原形。“台灣關係法”只是一個美國自己的國內法,規範的是美國與台灣人民的關係,而非與“中華民國”政府的關係。至於民進黨最鍾愛的日本,是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發表半年後,就急著與“中華民國”政府第一個斷絕邦交的國家,迄今仍然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

  “一個中國原則/政策”是美日在東亞現有穩定結構的一個重要面向。大國彼此之間當然會有矛盾也會有衝突,但是台灣絕對不要天真地相信,美日會對“一個中國原則/政策”讓步。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日本支持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從來就不是美日的官方政策,而只是台灣一些政客欺騙人民的謊言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