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我的“右派”經歷

http://www.CRNTT.com   2010-08-09 12:50:14  


 
  副主任似乎對路旁社員們很不熟練的集體吃飯“展覽”並不經意,沒和任何人說話,一邊走著一邊只管向我們介紹公共食堂的優越性,他說,有了公共食堂,可以把各家各戶的婦女從灶房解放出來,增加工農生產的勞動力。婦女只有參加生產勞動才能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另外,有了公共食堂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改善社員的生活。這裡不出產小麥,社員常年口糧是玉米,公社就從附近的產麥區換來一些白面,調劑主食的品種。另外公社還請在城裡飯館當過廚師的人到公共食堂做菜,公社提出“公共食堂飯館化”,社員們不光吃大鍋飯、大鍋菜,逢年過節或來了親朋好友,還可吃炒菜,食堂裡有魚有肉,花樣品種很多,保證社員們吃飽吃好。

  說話工夫,副主任領著大家走進靠東頭一個院落。正房三間,是公共食堂。靠西的兩間是做飯做菜的灶間,灶台是洋灰抹的,大約剛建不久,沒有油漬,很幹淨,對面案板上邊掛著兩條肉,總共不過三四斤,案板下邊的水桶裡還有活魚,大多是一二斤重的草魚,三個炊事員都結著圍裙,一個炊事員正在案板上切土豆片;灶間東邊的一間房裡擺著兩張方桌,兩個炊事員正在方桌上擇芹菜。看樣子這個飯館化的食堂並不是社員們公用的大食堂。眼見晌午了,沒有給社員做午飯,准備的那些菜顯然不是給社員吃的,而且灶間的鍋若是給百十個社員做飯那就太小了。

  有人問:“飯菜還沒有做好,為什麼街上那些社員先吃上了?為什麼不在食堂的院子裡吃?卻到街上吃?”

  副主任一笑,說:“他們那裡是另外一個食堂。”

  “他們那裡”的食堂沒有領我們去看,我們看到的是並非社員們公共食堂的飯館化的食堂。

  幾次組織參觀是為了用活生生的大好形勢鼓舞勞教人員改造的信心,然而參觀的結果卻在人們的心裡打上了很多問號,宣傳的情況和人們親眼看到的實際差別太大了。

  1959年的下半年,報紙上、廣播裡工農業生產持續大躍進,農業的高產喜訊頻傳,但農場裡勞教人員的主食卻開始加入代用食物,主要是黃蓿。這是濱海地區特有的一種植物,能在含鹽較高的土壤裡生長,類似蒿子,其籽粒含油,可食用。農場將其籽粒及部分細莖杆烘幹,粉碎,過篩成面,加入農場的主食——大米面裡,蒸餅子吃。還試制稻草面,將稻草切成段,烘幹後,粉碎、過篩成面後加入主食裡。但人們吃了大便幹燥,而且醫務人員說稻草面沒有什麼營養,以後就只作飼料,不做人的主食了。

  到了1960年,糧食供應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社會上風行“瓜菜代”,以瓜菜代糧食。農場這裡是鹽碱地,瓜菜生產不多,便在代用主食上作文章。醫務所有個醫生(醫大畢業以後曾長期從事醫務工作的勞教人員)提出,稻穀加工後的三個部分:大米、稻糠、稻殼,其中稻殼的營養最豐富,建議把過去丟棄的稻殼利用起來,制成稻殼粉,代替大米面,既可節約大米又能增加營養。場領導十分高興地采納了這項建議,在全場大搞稻殼粉。結果,不但沒有給食用者增加營養,反而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於是災難。

  人們吃了稻殼粉以後,普遍大便幹燥,很多人解不出大便。但提議的醫生認為,並非稻殼粉的問題,應該多喝水,多喝湯,增加體內水的供給,可是並無效果。初春時節,每天都有不少人,多時幾十人光屁股躺在向陽的墻根下,因為沒有排大便的藥、械,醫務所的人們,還找些幫忙的,用手指往外摳大便。痛苦的呻吟聲夾雜著罵聲,解不下大便的人罵提建議的醫生提出缺德的建議,如果稻殼比大米營養還高,為什麼你家裡不吃稻殼吃大米?

  由於糧食供應不足,副食又差,勞教人員中浮腫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由浮腫轉幹瘦,骨瘦如柴,凡是浮腫、幹瘦的人都特別貪吃,解不下大便也要吃。在夥房打飯的時候,時常見到,有的人身子一栽倒下去,再也爬不起來,死掉了。在饑荒嚴重時期,農場一共餓死多少人不知道,因為八個隊分在四個地方住,哪個隊死了多少人從來不公布,只聽基建隊木工組的人說,有一陣子他們釘棺材供不上死人用。農場有個規定,勞教人員死了,給一口薄木板的棺材,這種棺材算上兩頭共有六塊木板,攏起來用釘子一釘就成了,一天至少可以釘出十幾口。木工組釘棺材供不上用,說明死人是不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