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中國企業如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http://www.CRNTT.com   2021-02-05 00:01:38


  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印度政府早前宣布,永遠禁止中國59款應用軟件在印度境內運行。這對一些中國軟件開發企業是一大打擊。

  印度政府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是出於保護本國市場的需要。對印度這樣一個軟件大國來說,消費者普遍使用中國開發的應用軟件,印度政府官員心中肯定不是滋味。

  印度政府的做法,顯然會受到印度企業的歡迎。雖然一些與中國企業合作的印度中小企業經營者表示不滿,但是,他們無可奈何。

  中國《環球時報》發表文章,聲稱要求印度政府賠償。不過在筆者看來,印度政府根據本國法律,要求中國企業作出解釋,並且聲稱中國企業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印度政府做法符合印度本國法律規定。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讓世界貿易組織仲裁機構解決爭端,顯然與事無補。世界貿易組織自身難保,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已經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根本無法遴選仲裁機構的專家成員,世界貿易組織的仲裁機構很難有效發揮作用。

  雖然美國民主黨總統上台執政之後,聲稱將繼續支持世界貿易組織。但是,要想等到世界貿易組織主持公道,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中國企業損失會進一步擴大。

  中國政府可以採取對等的制裁措施。可是,茫然四顧,中國市場印度產品並不多。中國企業申請中國政府依照中國法律對印度企業實施制裁措施,顯然只具有政治意義,在實際操作層面,缺乏經濟上的意義。

  中美兩國貿易的不平衡性,也是印度方面制裁中國企業的原因之一。正由於中國對印度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而印度對中國存在貿易逆差,因此,印度政府才會肆無忌憚地破壞兩國的貿易關係。

  對印度政府來說,中國對印度出口增加,就意味著損害了印度企業的利益。印度政府對中國實施制裁措施,在印度國內具有強大的民意基礎。

  中國軟件企業出口印度,一方面說明中國應用軟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說明,軟件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硬件基礎之上的。印度消費者之所以使用中國的應用軟件,是因為他們使用的移動終端設備來自中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如果印度只是發展軟件產業,在硬件方面缺乏競爭力,那麼,印度軟件即使在印度國內也缺乏足夠的競爭力。

  中國希望印度保持克制,在處理兩國經貿關係問題上,堅持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辦事。可是,對於印度政府來說,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既可以保護本國的企業和市場,同時又可以凝聚國內的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企業可以向中國政府申請,對印度實施反制措施。可是,中國政府不會允許兩國貿易衝突升級,從而使中國其他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中國希望印度政府意識到,開放的市場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封閉的市場和貿易保護主義,不利於本國經濟的增長。如果印度將中國排除在外,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受到歧視,那麼,印度自身利益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美國之所以動輒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措施,是因為美國消費市場發達,許多國家向美國出口產品,美國掌握著國際金融資訊系統和國際金融結算體系,可以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印度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完全是出於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不會給中國企業構成致命打擊,但是,卻有可能會導致印度投資環境受到影響,印度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筆者的建議是,中國應當針對印度政府的對華政策,制定系統性的應對方案,讓印度政府意識到,繼續與中國對抗,會損害印度的戰略利益。

  首先,中國在處理中印兩國邊界問題上,必須堅持既有的立場,不能向後退縮。如果中國軍隊向後退縮,將會在印度國內產生連鎖反應,印度國內的民粹主義會更加瘋狂叫囂,要求印度軍隊向北推進,繼續侵佔中國的領土。中國必須在印度非法占領的土地上修建基礎設施,以實際行動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只有讓印度政府意識到,採取激烈對抗措施,不可能維護自身的利益,反而會導致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印度政府才會改弦更張,願意通過談判緩和邊境局勢。

  第二,對於印度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政府應當通過外交渠道發出照會,但是,中國政府不需要採取極端措施,因為印度出口中國產品有限,即使中國採取制裁措施,也不會對印度構成重大威脅。

  中國企業可以嘗試通過世界貿易組織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但是,正如我們所分析的那樣,由於世界貿易組織處於癱瘓狀態,因此,中國企業的仲裁請求能否得到足夠重視,世界貿易組織的仲裁機構能否切實保護中國企業的利益,這本身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筆者的建議是,中國企業應當尋求在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益,以競爭的方式,促使印度政府改弦更張。

  第三,印度對華貿易政策是印度地緣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政府試圖借助於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獲取更多的戰略利益。近些年來,印度外交空前活躍。印度不僅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購買俄羅斯的防空導彈,而且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並且試圖與日本、澳大利亞建立所謂的亞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印度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的發展。

  對於印度的戰略野心,中國政府必須保持警惕。但是,印度是一個印度洋國家,即使在印度洋,印度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減弱。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國內矛盾重重,對外政策前後不一,印度洋一些國家對印度保持戒心,擔心印度霸權主義膨脹,實行所謂的殖民統治政策,通過吞並印度洋國家,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另一方面,印度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印度政府在關鍵時刻拒絕加入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印度政府希望建立一個封閉的印度洋市場,在印度洋地區稱王稱霸。可是,由於印度洋地區絕大多數國家處於相對貧困的狀態,市場空間有限,因此,印度地區霸權主義戰略,不可能促進印度經濟發展。中國加強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讓印度感到憤怒。印度試圖通過挑起邊界衝突,轉移視線。其實,只要了解中印邊境地區的局勢,人們就會發現,印度醉翁之意不在酒。印度的戰略目的是在印度洋要牽制中國,從而使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商業存在不斷減少。印度的地緣政治戰略當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加強與印度洋地區國家的合作,中國不會因為印度的挑釁而改變自己的發展戰略,當然也不會因為印度的憤怒,而斷絕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關係。

  部分學者建議,中國應當加強與巴基斯坦戰略協調,促使巴基斯坦對印度起到制衡作用。這種說法簡單粗暴。中國與巴基斯坦建立全天候合作夥伴關係,不是針對印度。中國也不會讓巴基斯坦充當中國的代理人,與印度展開對抗。中國始終強調,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通過協商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中國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目標不是為了遏制印度,不是為了壓縮印度的生存發展空間。中國希望印度意識到,如果離開了中國這個重要的國家,印度現代化進程將會受到影響。

  印度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試圖削弱中國的國家實力,達到崛起的目的。如果印度都把眼睛盯著中國,試圖通過削弱中國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那麼,最終必然會使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

  中國應當淡化與印度的分歧和矛盾。中國政府應當鼓勵中國企業通過合法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要求印度政府賠償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協商,與印度的合作夥伴達成協議,通過特殊的方式繼續在印度發展業務。如果中國企業與第三方合作,或者在第三方設立企業,以第三方的身份進入印度市場,那麼,可以巧妙地繞開印度政府的制裁措施,繼續在印度發展業務。

  總而言之,短期內,印度政府不可能改變與中國的關係,也不可能為中國企業開拓印度市場開綠燈。如果中國採取對抗行動,反而牽涉自己的精力,如果訴諸於世界貿易組織,那麼,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議中國企業通過開辟第三國市場,或者與第三方國家企業合作,以第三方的名義進入印度,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繞開印度政府的對華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迂回的方式,繼續為印度消費者服務。

  印度不是中國的重要戰略方向。與印度關係惡化,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不管印度拉攏多少國家與中國對抗,中國都必須保持足夠戰略穩定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以靜制動,在兩國較量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