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氣候變化公約實施的另一種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21-02-10 00:01:37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美國《科學日報》2021年2月2日報道,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地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這是一個具有應用前景的科技發明。如果這項技術具有實用推廣價值,世界各國普遍採用,那麼,人類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標就能提前完成。

  圍繞著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問題,南北之間發生激烈的爭吵。發達國家認為,地球氣候變暖,與二氧化碳排放有關。各國應當通過談判制定共同規則,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可是,發展中國家則認為,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發展階段,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逐漸減少,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關鍵階段,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如果根據存量確定未來二氧化碳排放指標,那麼,發展中國家將會失去發展權利。

  經過一系列多邊磋商之後,世界各國終於簽訂“巴黎氣候協定”。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發達國家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而發展中國家則可以根據本國的發展情況,確定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總體指標。中國已經確定了自己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指標,爭取早日達到峰值,並且努力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排放中和”。

  如何實現既定目標呢?如果拒絕走工業化發展道路,那麼,發展中國家將會永遠處於落後狀態。如果發展工業,那麼,就必然會增加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發展中國家在執行《巴黎氣候協定》過程中,陷入進退維谷兩難境地。雖然一些發展中國家選擇服務業等“無煙工業”,以此來減輕自己的責任。但是,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如果沒有工業基礎,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非常困難。當然,一些海島國家試圖通過發展旅遊休閑產業,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可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國家經濟結構脆弱,一旦出現重大疫情,整個國家立即陷入絕境。

  發展工業必然會增加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發展非工業產業,同樣會增加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如何在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同時,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呢?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的發明,有助於幫助人們打開思路。香港城市大學的科研團隊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甲烷氣體,作為燃料使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這對於人類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驗室意義。

  當年香港一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通過一篇學術論文公開,免費供世界各國的企業使用,從而催生了光纖通訊產業。這位科學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這說明香港在科學技術領域擁有雄厚的技術基礎。

  如果香港城市大學科研團隊研製的技術具有實用性,並且免費向世界各國提供技術指導,鼓勵世界各國採用這項技術,那麼,不僅可以大規模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變廢為寶,通過生產甲烷氣體,節省能源,提高生產效率。

  人類文明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創新基礎之上的。蒸汽機的發明,催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設備的廣泛應用,催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前三次工業革命都是建立在機械製造基礎之上的。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可能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之上,通過對大數據發掘、應用,改造傳統的農業、工業,使傳統農業、工業實現數字化,並且通過數據的整理交換形成數字產業,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最近引起爭議的是,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在中國上海生產的電動汽車。按照一些學者的說法,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之所以在中國上海設立大型的生產製造基地,是為了獲取中國消費者的數據。如果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要,那麼,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可以在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獲得中國城市地理和消費數據。電動汽車本身就是一個數據搜集的數據庫,如果把電動汽車的後台數據整理出來,中國城市大街小巷、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都可以一覽無餘。

  中國引入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完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豐富中國電動汽車的供應鏈,可以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可是,如果忽視了電動汽車生產企業所掌握的地理數據和消費者數據,沒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護中國消費者的信息,完善數據跨國交換制度體系,那麼,中國有可能在數據產業革命中失去先機。

  中國決策者應當充分意識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能跟隨美國等發達國家亦步亦趨。中國在氣候國際合作和法律制度建設方面必須具有前瞻性。

  簡單地說,第一,中國在氣候國際合作方面,既要注意技術的引進,但同時更要注意技術的創新;

  第二,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既要考慮到生產力發展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到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制度建設必須具有前瞻性。

  第三,中美兩國乃至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必須考慮到數據的作用。一方面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實現二氧化碳數據的共享,另一方面,必須切實有效措施,維護中國基礎數據,切實保護中國消費者的信息,防止在二氧化碳減排國際合作中,因小失大,將中國的相關數據拱手相讓。

  第四,中國在氣候國際合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但是,必須充分注意到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萬萬不可為了履行國際承諾,而使中國的經濟提前“空心化”或者“虛擬化”。

  筆者始終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對氣候影響十分有限。人類既不能妄自尊大,認為生產生活導致氣候變暖,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為了確保地球溫度不會上升太快,而自縛手腳。

  相對於地球自轉,人類生產生活給地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有限。人類是一個群居的動物,在人類集體居住的地方,可以通過控制局部氣候,改善人們生產生活環境。但是,在浩瀚的海洋和無垠的沙漠,地球正悄然改變自身的氣候條件。

  人類必須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像人類的祖先“逐水草而居”,但是,人類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節約能源。在氣候改造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人類的聰明才智,依靠科學技術,解決氣候變暖問題。

  相信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會盡快地將科技發明實用化。如果通過必要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氣體燃料,那麼,那些造成空氣污染的二氧化碳,可能成為造福於人類的清潔燃料。這對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效法前輩,將這項科研成果公開,供世界各國免費使用,那麼,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一定能獲得諾貝爾獎。

  人類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誕生許多美妙的靈感。香港城市大學的科學家究竟是通過何種方式,發現自然現象,並且通過科學實驗,找到解決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氣體燃料的方法,人們不得而知,但是,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的科學論文,有助於世界各國改變對二氧化碳氣體的看法。

  如果法國乃至其他國家科學家討論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問題的時候,能夠從科學角度考慮問題,大力推廣這項技術,那麼,人類控制二氧化碳的努力將會看到希望,二氧化碳再也不是氣候變暖的殺手,而是造福人類的燃料。

  衷心祝願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能依靠科技的力量,解決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造成的污染問題。人類曾經面臨無數艱難險阻,但是,依靠聰明智慧和團結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如今病毒肆虐,各國正抓緊研製病毒疫苗,爭取早日實現“群體免疫”。相信科學家在控制氣候變暖問題上,會提出更多更好的辦法。發達國家不要指望通過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而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發展中國家也不要指望通過放慢工業化發展的步伐,而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目標。科學技術能夠幫助人們走出困境。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