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伊戰傷亡巨大 美民眾為何能承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7 00:15:38  


能夠讓美國社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流血犧牲的,只有美國自身的利益。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評論員 余永勝)隨著2月21日一架美軍直升機在伊拉克北部基地的墜毀,美軍死于伊拉克戰爭的人數已經高達4,370多人,受傷人數更是達7萬多人,遠遠超出開戰時的預計。令人稱奇的是,這次美國公眾對人員傷亡的承受能力却是如此之强。雖然這個數字對於國家間戰爭來說並不算太高,但與美國近年來捲入的幾場海外衝突比,這個數字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天文數字”了。在那幾場衝突中,公眾對於美軍的人員損失極度敏感,十位數甚至個位數的損失,都足以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讓政府無法收場。以至於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在今後的海外戰爭中,美國將無法承受基本的人員損失代價。伊戰開始之初,多數分析家都認為,公眾對美軍陣亡的承受能力將不會超出千人。一旦超出這個數量,國內將重演當年越戰時的反戰浪潮,令政府不得不倉促撤軍。如今的局面,顯然否定了這樣的預計。

  回顧一下近年來美國在海外開展的軍事行動,就能對這種公眾反應的這種反差產生深刻印象。1993年,美軍以執行人道主義使命為名,捲入索馬里國內衝突。當時,美軍派出了由160多名軍人組成的特遣隊,進入該國首都摩裡迪沙。但在陣亡了18名特遣隊員,特別是當一名美軍士兵暴尸街頭的畫面被電視反復播放後,美國輿論就一片嘩然。反戰浪潮迫使克林頓政府不得不放棄原定計劃,將美軍從索馬里狼狽撤回。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無法承受最起碼的人員損失。

  六年後,以美國為首北約部隊發動了科索沃戰爭。有鑒於索馬里維和的教訓,美軍主要採用戰略轟炸和遠程打擊的方式,對南聯盟進行軍事打擊,意在以“零接觸”實現“零傷亡”。但即便這樣的戰術,也無法絕對避免人員損失的風險。果然,很快就有3名美軍飛行員被俘。這時,美國國內的反戰輿論頓時高漲,克林頓政府不得不將注意力,從戰場轉移到解救戰俘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釋放。據估計,僅僅因戰爭停滯帶來的各種損失,就高達數十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