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美國對華政策與大使族裔沒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3 00:11:12  


 
  其實,這是非常富有東方特色的中國式想法,包括駱家輝本人在內的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會這麼理解。因為駱家輝雖然是華裔,但畢竟是一名職業政客,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個人血統背景的關係,是所有少數族裔美國人從政之初就必須過的一關。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駱家輝根本不可能坐到今天的位子。以美國政治生態對官員監督之嚴,要求之高,政府和選民是不可能讓一個“身在曹營身在漢”的公民擔當國家要職的。這就好比奧巴馬雖然是肯尼亞後裔,但他决不會也不敢濫用總統職權,犧牲美國利益成全肯尼亞利益一樣。

  事實上,有華裔血統或對中國瞭解,與“親華”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就是個典型的“知華派”,此公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起了地道的中文名字。但其對華外交遠沒有前任霍華德友好。不僅如此,如果處理不好,華裔背景還有可能成為包袱,使其放不開對華友好的手脚。

  從歷史上看,敢於衝破輿論壓力,突破性地發展對華關係的,反倒更可能是保守政客。尼克松就是個典型例子。中國人大都對“尼克松”這個名字感到很親切,覺得他是中美關係的美方奠基人。但實際上,尼克松之所以能夠崛起於強者如林的美國政壇,主要得益於其早年強硬的反共立場。正因為如此,他根本不用擔心被指責為“赤化分子”,所以才敢放開手脚對中國進行改變了歷史進程的“破冰之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