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甲午戰爭清軍戰略指揮的重大失誤及其根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09:40:17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人民網刊載作者陳相靈的文章溫習指出,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李鴻章在整個戰爭中戰略指揮的重大失誤,不能不說是這場戰爭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考察李鴻章戰略指揮重大缺陷及其歷史根源,有助於更清楚地反思這場戰爭,從中吸取深刻的歷史教訓。

  當甲午戰爭爆發不可避免時,李鴻章用政治仗代替軍事仗,使清軍在戰爭初期失去了戰略先機

  中國近代,清帝國正遇到“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這一變局,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主要體現在輪船、電報和軍火、機器的飛速發展中,而這些,在中國卻是空白。二是中國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當時,工業革命雖然沒有在中國發生,但中國卻擁有世界上讓人垂涎的巨大財富。由於自給自足的經濟有其自身的循環體系,國外商品很難打入中國市場。這就造成了“陽托和好,陰懷吞噬”的局面。而日本則是呑噬中國的急先鋒。他們對中國的掠奪,往往“一國生事,諸國構煽”,這種虎視眈眈,群而攻之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和從未有過的大變局,李鴻章認為,若不能適應這一變化,則會造成“戰守皆不足恃,和亦不可久”[ 《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傳一百九十八。]的局面。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李鴻章認為,中國的實力,不足以與諸多列強對抗,加上軍事人才日益匱乏,難以抵擋外來勢力。而眼下,唯能有所依靠的,正是“交涉洋務”,即通過外交手段,保持與各列強的戰略平衡。

  李鴻章對當時中國所面臨的戰略環境和清帝國軍事實力的判斷是客觀的,認為通過外交手段謀求國家利益的認識也是可行的。但問題的核心在於外交手段不是萬能的,沒有實力的支撐,其作用很難發揮。同時,從當時清軍軍隊建設來看,李鴻章對北洋水師的建設不遺餘力,而且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曾一度成為號稱亞洲第一的強大艦隊。它無論在東海巡游,還是艦隊出訪,都曾讓外國使節為之驚訝。擁有這樣的一支艦隊,雖與西方列強有較大差距,但與日本相比,其差距並不明顯。但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謀劃,卻試圖通過與洋人的外交,形成遏制日本的無形力量。朝鮮“東學黨”起義後,日本借機登島,李鴻章試圖借英俄等國在朝鮮半島的存在遏制日本的勢力,結果日本不但未受到約束,反而讓朝鮮成為英俄等國的殖民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