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最後的鐵鍋王願將祖傳秘方傳天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8 14:15:11


汪金元和他的“古董”鑄模機。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晌午時分,江西省萍鄉市東街鎮界頭村鑄鍋廠內依然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熔鐵爐裡正噴出熊熊的火焰,十多名工人有的往高溫熔鐵爐裡投放材料;有的從熔鐵爐裡取出火紅的鐵水,然後往鐵鍋模具裡澆灌鐵水;有的工人用鋼刷將剛剛出爐冷卻後的大鐵鍋進行打磨。今年70歲的汪金元是萍鄉市東橋鎮出了名的“鐵鍋匠”,他祖上世代以鑄鐵鍋為生,這門絕藝至今已傳承了600多年。這種鐵鍋經“祖傳秘方”煉制,曾是皇帝的“禦用炊具”。但如今,老匠人也面臨新問題,鐵鍋絕藝也面臨失傳。為了鐵鍋手藝不失傳,汪金元願意將鐵鍋“祖傳秘方”傳給外人,他也公開向社會“海選”鐵鍋絕藝的傳人。

  汪金元的鐵鍋廠晚上和早上開工,下午停工。“鍋爐車間的溫度會比外面的溫度高10攝氏度以上,外面的溫度35攝氏度,裡面的溫度就有45攝氏度,像烤火一樣,人受不了。”中午12時,十多名工人聚在一起,每人一瓶啤酒、一碗米飯、一碟小菜,還有從田間地頭采摘回來的黃瓜,蘸著醬油吃。這是工人們一天最溫馨的時光。

  鐵鍋曾是慈禧“禦用炊具”

  熱風爐裡冒著熱泡的鐵水溫度高達1300攝氏度。汪金元的皮膚變得黝黑,和地上的焦煤顔色差不多,鼻孔中也是一片黑色,沾著煤灰,煤灰混合著汗漬,在臉上形成一道黑色的泥印。因為要長期端著50斤重的鐵水往模具裡面倒,汪金元也練就了一身力氣。儘管已經是70歲的老人,但他用鐵勺端著一瓢50斤的鐵水,走到30米開外的衝床前,依然穩穩當當,老人身上甚至顯示出健碩的肌肉。

  汪金元已記不清自己是這種古法鑄鍋工藝的第幾代傳人了。父親和他講過,從自己的高祖父那一代起,他家已是萍鄉聞名遐邇的冶煉世家,人稱“鐵鍋王”。地方志顯示,萍鄉這種傳統的手工鑄鍋工藝,早從明朝起就已經傳下來了,迄今為止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種手工鑄鍋工藝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種手工鑄鍋由於工藝精美,厚薄均勻,表面光滑,並且炒菜不容易燒焦燒糊,炒出來的菜格外好吃,所以深受朝廷歡迎,成為朝廷禦用的炊具,乃至貢品,就連慈禧太后也吃過這種鐵鍋炒的菜。清朝中期,這裡的手工鐵鍋“禦用炊具”的名聲傳遍國內,除了江西外,周邊的廣東、福建、湖北等地也都大量使用萍鄉手工鐵鍋。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個鐵鍋廠的年產鐵鍋數量還在30萬個以上,成為“鐵鍋之鄉”。

  “祖傳秘方”相傳600餘年

  在汪金元看來,萍鄉鐵鍋工藝之所以能發展起來,並且成為一絕,一是因為當地有大量的冶煉燃料——焦煤;二是有特別適合做鍋模的泥料;三是這裡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的頂尖手工匠人。600多年來,這種傳統的鐵鍋鑄造工藝一直是他們家的“祖傳秘方”。在界頭村,熊熊爐火600多年來一直沒有熄滅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