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夾縫中亟待脫困的中國體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6 13:02:18


 
  “文化沒有競爭力,學生的出路就有障礙,招生就難,導致很多項目後輩人才青黃不接,甚至斷檔。”郭建軍表示,自上世紀50年代“試水”體校至今,對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功不可沒的體校,作為奧運金牌戰略的塔基,“應當正確看待其歷史功績”,但學校規模、在校生數量兩個存量的嚴重下滑,也時刻提醒“體校的發展陷入了困境”。

  7000多體操業餘訓練的孩子分散在全國約150所省市體操學校中,“只有1200人在協會註冊了,優秀體操運動員只有485人。”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羅超毅,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體校萎縮的狀況,讓體操這樣的優勢項目,在國家隊層面竟然面臨無人可用的尷尬,“尤其女隊非常困難,夠年齡、能上場、可選擇的只有七八個人,傷一個人,隊伍都組不成。其他的,要麼年齡不夠,要麼水平差距太大。”

  主要依靠傳統三級訓練網輸送後備人才的項目,都遭遇了體操面臨的尷尬。體校“不受待見”,讓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卿尚霖不禁“想當年”,“當年能進體校的,都是特別優秀的孩子,有補貼拿,有衣服穿,有機會出人頭地。”在強調以金牌提升國家士氣的年代,體校攜掛著社會資源優勢的標簽,是當時不少孩子“需要走後門”才能抵達的夢想島,但現在“時代變了”。

  時代如何褪去體校曾經的“綉袍”

  縣體校、市體校、省體校,柱狀的三級訓練網構成了人才通向國家隊的上升通道。“過去,每一級體校選拔訓練都有各級體育部門監管,人才質量都很過硬。”羅超毅表示,但在國家機構改革的過程中,很多縣、市一級的體育部門經歷了合併、撤銷,當機構、人員、經費失去以往的保障後,“兩個基礎層面的訓練已經鬆動”。盡管全運會的存在仍讓各省級體校保持了選材、育才的質量,但在羅超毅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省級人才輸送的土壤也會鬆動,最終波及國家隊層面,“近幾年,輸送人數有明顯下降,但人才質量的下滑,則更能反映體校的處境。”

  可在吉林體育學院校長、博士生導師張瑞林看來,體校的落寞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的結果,尤其經過1999年以後近10年的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變成了現在的大衆化教育”,這意味著原來本科文憑不愁就業的常態,正在呈現學生的未來發展,無法通過一張文憑實現社會價值的趨勢,“上大學太容易,全國很多省的高考錄取率超過了9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