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亞中:是什麼維持了兩岸和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6 00:17:17  


 
  此後,大陸在文革後,開始改變武力解放台灣的政策,轉向和平統一,這改變固然和整個國際冷戰格局的鬆動,與轉向和解低盪的政策有關,但其中我們還是不能忽略,仍然是由於我們還未改變與中國的法統關係,正是這樣一個“不絕如縷”的紐帶關係,使得大陸有可以轉換政策的解釋空間,因而使得冷戰後期,台灣可以在美國撤除了第七艦隊保護傘之後,仍然獲得了相對的安全空間,得以全力發展經濟。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決了《台灣關係法》對台灣安全的貢獻,也並未忽略台灣內部由於“國家”目標明確所凝聚之精神戰力的重要性。

  以上縷述這些事實,是希望先凸顯一個重要的議題,那就是“中華民國”法統對台灣安全的貢獻。然而在台灣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看到了一個轉向,那就是我們自己從內部開始自我挑戰這個法統。

  剛開始,當挑戰只及於萬年“國會”時,還不出甚麼問題,可是從直選“總統”開始,李登輝便有計劃地逐步嘗試改變這個法統。當然,李登輝一直在小心區隔,他在言論的層次經常放言高論,比如說“中華民國只有兩歲”之類,但在法律層次則是以剝洋蔥的方式,每次“修憲”便撕掉法統的一層外衣,但他也始終不去碰觸那最後的“憲法”實體部分。這裡表示了一個事實,也就是政治人物其實心知肚明,亦即當大陸始終祭出和平統一與不排除武力的兩手策略時,“中華民國憲法”法統的維繫,就是一個為維護台灣安全而不能撕掉的窗糊紙,可是他們卻一直圍繞在“憲法”實體的周圍,來撩撥民粹的情緒,以賺取他們最大的政治利益。

  這樣一種剃刀邊緣策略,從某種程度來說,是相當成功的。比如說李登輝在發表兩國論,實質上已經等於宣告採取獨台政策之後,仍然在整個危機處理的過程中,一口咬定並沒有改變“一中各表”的立場,而在國際勢力的微妙平衡關係中,這樣的說詞至少在台灣民眾看來,似乎是又一次“輕騎過關”了。於是這就逐漸累積了一個印象,這印象通俗些說,就是“很好混”,“中華民國”的法統,用個戲謔的說法,就是很像用過即丟,而且“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保險套,只要能向各方交代得了某些“過場”就可以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