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評:黃河不再是“地上懸河”
http://www.CRNTT.com   2023-01-16 00:02:24


  中評社香港1月16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水利部的最新資料表明:黃河實施調水調沙21年來,黃河下游主河槽平均已下切3.1米。也就是說,隨著調水調沙持續實施,黃河“地上懸河”的歷史正在被改寫!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夏秋暴雨集中,因此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攜帶入海的泥沙多達16億噸。泥沙淤積使下游河床不斷抬升。為了束縛河道,人們只好不斷加高堤防,黃河成為“地上懸河”,兩岸人民多年來始終頭頂一個“碩大的水盆。”

  解決黃河淤積,是中華民族千年夙願,也是世界級難題。新中國成立後,水利專家們殫精竭慮潛心探索,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找到了妙方——修建系列大型水庫進行調水調沙。這就是通過“人造洪水”,形成持續不斷的泄流衝力,將大量淤積在河道及水庫中的泥沙沖入渤海。科學家經過大量分析研究和300多場實體模型實驗,證實了這項技術的可行性。而成功的關鍵,是2001年年底小浪底水庫建成運行。

  小浪底水庫位於黃河幹流最後一個峽谷的出口處,控制著黃河流域91%的徑流和幾乎全部泥沙。2002年,小浪底水庫啟動首次調水調沙試驗,其後,逐漸形成多水庫聯合調度模式——先是小浪底水庫泄放蓄水,沖刷下游河道、騰出庫容;然後,萬家寨、三門峽等水庫依次泄水,接力沖刷小浪底庫區泥沙。

  當河道中的挾沙水流與庫區清水相遇,由於前者的密度更大,挾沙水流會潛入清水底部繼續向前流動,形成‘異重流’,最後從壩底排沙出庫。僅2022年,採用多水庫聯合調度模式,黃河在汛前和汛期就實現了兩次調水調沙,小浪底水庫共排沙1.566億噸,輸沙入海0.714億噸。目前,黃河上中游正在加快古賢、黑山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前期工作,以持續提升水沙調控整體合力。

  21年來,調水調沙使黃河下游河道主槽不斷刷深,河道主槽最小過流能力由2002年每秒1800立方米提高到目前每秒5000立方米左右。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水暢其流、排沙入海,徹底讓“河淤堤高,人沙賽跑”的千年危局一去不復返,黃河兩岸人民也由此终于實現了安居樂業的夙願。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在黃土高原全力推動退耕還林,20多年來那裡的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延安已達81.3%。所以從黃土高原沖下来的泥沙也急劇減少,目前已減少到一年2.68億噸,比長江還少,黃河水也由此明顯變清。黃河的泥沙存量和增量同時出現下降,“懸河”當然就畫上了句號。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