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旱災激起爭議 後三峽時代如何面對質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9 21:40:47  


 
一、鄱陽湖患上失調症 三峽引發乾旱?

1、長江持續乾旱 三峽工程成了罪魁禍首?

  三峽大壩最近成了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最嚴重乾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紛紛因缺水告急。長江上游的三峽工程在連續三次加大水庫下洩流量之後,從5月25日淩晨開始再次加大放水量,以應對中下游地區持續不斷的罕見乾旱。誰是這次大旱的“罪魁禍首”?(廣東《中山商報》)

  就在此時,天涯社區一個題為《圖解:三峽修建後對大範圍地區氣候的影響》的帖子,引發了網友廣泛熱議和焦慮:“大旱是否真與三峽工程有關?”北京網友“牛村長”說:“高峽平白無故地出了個平湖,把本該流向下游的水都攔了。氣候不受影響才怪!”這不是公眾第一次因極端氣候而關注和質疑三峽工程。近年來,中國頻現異常氣候,西南大旱、重慶酷熱、兩湖流域暴雨等,三峽時常成為矛頭所指。針對“三峽誘發乾旱論”,氣象、地質和水利等領域的一些知名專家和學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支撐這種說法。(廣東《羊城晚報》)

  但另一種聲音是:由於長江三峽工程的運行,打破了鄱陽湖原有的吞吐規律。吞吐的紊亂,讓鄱陽湖及長江中下游流域出現汛時更洪、旱時更幹的局面。在長江水域體系中,鄱陽湖是重要的調節器———長江水豐則江水入湖,減輕洪水壓力;長江水枯則湖水外洩,補充長江中下游水量。所以,鄱陽湖的主要生態功能是其吞吐功能。通過吞吐,維繫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環境,從而為生態提供保障。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表示:“三峽水庫的建成運行,客觀上已對鄱陽湖的生態與環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原因是,三峽工程的運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規律:每年的10月是三峽大壩蓄水期,洩流量大幅減少,此時正值江西省枯水季節,鄱陽湖急需江水補充,但結果是,非但得不到補充,反而被長江低水位拉空。每年5月末至6月初,三峽水庫要騰空庫容應對即將到來的主汛期,便加大洩流量,但此時卻又是江西省的主汛期,贛江等五河來水與長江來水相逢在鄱陽湖,互相叠加抬升湖區水位,危及堤防安全,加重防洪負擔。吞吐的紊亂,造成鄱陽湖及長江中下游流域出現汛時更洪、旱時更幹的局面,破壞了水環境及生態平衡。(北京《法制周末》)


2、立項即有爭議 三峽大壩絕非“拍腦袋”工程

  事實上,在決策過程中,三峽工程就產生過巨大的爭論,工程存在風險(包括地質災害風險)是爭論的核心之一。1992年4月3日,三峽工程在當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表決通過,並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然而,有關三峽工程利弊的論辯從未停息過。除去地質災害,三峽工程還將產生一系列生態問題,包括長江幹支流的水污染、消落帶植被腐爛、珍稀動植物的保護等。(北京法制網) 

  三峽大壩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它的利與弊都一言難盡。它建設於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特殊時期,它的可行性研究在當時的中國堪稱最認真的,爭論也是當時相對最公開的,建設它的最終決定甚至經過了全國人大的投票,而且當時有反對票。但儘管如此,三峽大壩在充分民主的西方不可能被立項,僅從它造成了那麼多移民,就不可能在西方社會被通過。(北京國際在線網)

  三峽大壩是中國體制的產物,但它絕非“拍拍腦袋就定”的工程。它使中國每年少燒大量煤炭,以及減少水害、有利通航的好處,到底能不能抵消它改變生態帶來的壞處,這不是我們今天就能下結論的。科學回答這個問題,至少需要觀察一百年,反覆對比長江流域的氣候變化,以及水電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位置,現在的任何結論都是匆忙的。

  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對三峽工程的歷史結論會是利與弊之間度的評判,不會是絕對“好”或絕對“壞”的工程。事實上世界水利界和工程界對三峽大壩的評論一直相當謹慎,與之相比,國內對三峽大壩的批評潮,主導者是媒體人和普通公眾,中國嚴肅的學者也有批評者,但總體看,學界的態度是多元的,遠不像媒體表現出來的那麼單一。(北京《環球時報》)


3、外界一再誤讀 三峽工程逃不掉“口水洗禮”

  立項前即有爭議的三峽工程在建成後依然一再被外界“誤讀”。三峽工程上馬,宣傳的首要功能,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長江中下游的洪患問題。所以竣工後,它必然承受人們對於其防洪的審視、檢驗,以及要承受一定的口水、板磚。(北京《華夏時報》)

  當年三峽工程在科學論證與決策上馬過程中留存太多未竟之問,這也注定這座大壩要長久經受懷疑的目光。沒有人希望歷史成為負擔,但歷史終究留下太多遺憾。對於現實來說,應該懂得放下歷史包袱,從中吸取教訓,來避免錯誤重演。輿論重新聚焦三峽工程是好事情。(北京《中國經營報》)

  三峽大壩經歷一場唾沫的洗禮或許是正常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在還當年媒體對三峽大壩批評聲音不足的歷史欠賬。實際上,中國輿論場特別是互聯網上經常出現的“一邊倒批評”,未必就代表了社會真實看法的“一邊倒”,這個現象是中國現階段特有的,它的成因十分複雜。(北京《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