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麻煩代價高 拒絕中國貨一年美作家認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2 09:33:41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三年前的聖誕節後兩天,美國專欄作家邦喬妮(SaraBongiorni)望著家中節日後的滿地狼籍時,忽然發現中國占領了她的家,包含電視、網球鞋、耶誕樹彩燈、地板上的洋娃娃等,屋裡隨處可見(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於是決定展開全家“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計畫。這項計畫的執行過程日前成書,並預計在本月正式發行。
 
  在《沒有‘
美國六月一日禁售中國牙膏,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向美方提出交涉。
中國製造’的一年》書中,邦喬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絕中國商品一年中的體驗,發現以前一些再簡單不過的事,例如買雙新鞋、買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傢俱,在沒有了中國之後,都變成一種痛苦折磨。 

  中國產品已深入生活各層面 

  邦喬妮說,她並非貿易保護主義者,而除了偶或擔心美國國內工作機會流失之外,她並不反對中國。她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只是想讓美國人了解,一個一般美國人的生活是如何地與國際貿易體系產生聯繫。 

  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吉擔任財經記者的邦喬妮,過去十年一直撰寫有關國際貿易的稿件。她說:“我曾看過美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我曾認為這些都和我無關”,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在一開始抵制中國商品時,邦喬妮書中寫說:“抵制讓我重新思考中國和我之間的距離,在把中國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後,我得到一個中國已經深深介入我們生活的有趣觀點。”

  據中國時報報道,美國經濟學家納羅夫在邦喬妮書中作序指出,美國去年進口的一兆七千萬美元商品中,約一五%來自中國,其中多數是沃爾瑪或其他零售商的架上商品,都是一些中低階層美國人生活的必需和非必需商品。 

  廉價又方便消費者難抗拒 

  目前擔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自由撰稿人的邦喬妮說,較低的價格一直讓北京受益,並促成中國經濟上的崛起,也讓美國消費者很難放棄中國商品。 

  在抵制階段中,為了替兒子買一雙非中國製造的鞋子,她傷透了腦筋,既要看各種型錄,又要仔細閱讀標籤,研究各種款式。最終發現,當地專門出售歐洲品牌的專賣店都已經歇業。為此,她不得不用六十八美元(約二千二百台幣)替兒子買一雙義大利製造的運動鞋。 

  據指出,中國大陸商品的價格,大概只是美國同類商品價格的三分之一,而這些廉價商品的品質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家裡的電器壞了,最終只能讓它壞在那裡,因為零件都是中國製造。邦喬妮得到了一個教訓,很多標榜“美國製造”的商品,零件其實都來自中國。此外,在抵制中國商品之後,她四歲的兒子不得不每次都選擇丹麥產的樂高當成送給同學的生日禮物,因為他已經找不到其他適合的非中國製造玩具。 

  此前,邦喬妮原本擔心美國就業機會流失,以及一些關於中國大陸的報道,這讓她下定決心抵制中國商品,但一年的實驗之後,她得出結論:美國人民根本拒絕不了中國商品。邦喬妮在書籍的結論中指出,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高。 

  她說:“以後十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