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中國的能源結構與工業化路徑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1 16:40:37  


  中評社訊╱題:中國的能源結構與工業化路徑選擇 作者:王建(北京),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能源彈性系數飆升說明了甚麼?
  .中國為何不能實現能源結構轉變?
  .中國未來的能源結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甚麼?
  .為何說中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能源彈性系數與重化工業階段

  在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為零點四,即GDP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增長零點四個百分點。據此中國在考慮長期發展戰略的時候,曾經設想到二○二○年以前,能源彈性系數為零點五;但由於近年來能源的消費增長率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去年和前年的能源彈性系數已經分別上升到一點三二和一點六。

  能源彈性系數的大幅度上升,是中國進入到重化工業階段的標誌。九十年代初,在工業產出中輕重工業基本上各佔一半,但是重工業比重去年已經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七點五,今年前七個月又進一步上升到百分之六十九點一。由於重工業單位產出的能耗是輕工業的四倍,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必然會帶來能源消耗強度的上升,這一點與其他工業先行國在進入重工業階段後的能源消費特點沒有甚麼不同。

  然而,世界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在各國進入到重工業階段後,從能源消費結構看,都出現了從以煤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轉變。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被稱為“清潔能源”,熱值高而有害氣體排放少,雖然在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後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會加速,但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卻不會隨著能耗的上升而顯著增強。
  
  能源結構逆轉是長期趨勢

  反觀中國近年來的情況,進入重工業階段後卻沒有出現能源結構的轉換。從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看,1999年為百分之廿四點六,二○○四年卻下降到百分之廿二點七。雖然從二○○○年以來原油進口量以年均百分之十五點七的速度增長,到去年已超過一點五億噸,但是由於同期國內原油產量的增速明顯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麼能源消費結構的這種逆轉,是暫時的還是反映了一個長期趨勢呢?

  我認為這是個長期趨勢,因為主要是兩個因素將長期限制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

  首先是世界資源的不可承受。由於中國是一個石油資源稀缺國家,根據目前預測,中國在未來石油的最大年產出量祗能在二億噸左右,但是從國際比較看,在工業化完成階段,按桶計算的石油消費量,美國為人均廿八桶,日本和韓國為人均十七桶,中國目前祗有一點七桶,祗相當於美國的十六分之一,日、韓的十分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浪費能源的國家,日、韓卻是工業化國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如果按日、韓的石油消費水平計算,到二○三○年中國基本上完成工業化的時候,中國的石油總消費量就要增加到三十六億噸。由於中國在未來的最大石油產能祗有二億噸,這就意味著將需要三十四億噸石油進口。但是世界石油資源並不豐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產量約為四十五億噸,其中可貿易量為廿二至廿三億噸。當然世界石油產量和可貿易量還會增長,但是相對於中國的巨大需求來說仍是遠遠不夠的。日本和韓國也沒有甚麼石油資源,是依賴世界資源完成從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石油為主轉換;但他們從人口看是中小國家,人均石油進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總量卻不大。而中國是人口大國,就沒有可能依靠世界資源完成這個轉換。二○○三年中國原油加成品油進口已達一點二億噸,二○○四年又上升到一點五億噸,已經把世界當年新增石油貿易量的百分之四十拿到中國,許多人甚至把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歸結到中國需求;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擋住石油消費在中國能源總消費中的比重下降,已經充分說明了中國依賴世界資源轉換能源消費結構的困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