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亟需形成合力,維護中國正當權益。 |
中評社╱題:淺析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李惟錚(上海),東亞研究所區域安全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
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以來,雙方各領域交流持續進展,成果豐碩。隨著兩岸關係逐步進入“深水區”,如何使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實現制度化,成為必須思考和實踐的課題。該制度化建設不僅包含經濟、社會領域的制度框架,更須納入兩岸關係政治框架與軍事安全框架。惟有建立全面而系統的制度框架,兩岸各領域的關係才能臻於完善,和平發展才能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新形勢下,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建設的重要一環,推進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既面臨難得機遇,也充滿諸多挑戰。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機遇
(一)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該機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於降低兩岸軍事敵意,增加軍事活動透明度,減少因誤判而產生衝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降低因兩岸對峙而投入的軍事預算,台灣可減少甚至終止對美軍購,避免因高額軍費而拖累台灣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此外,2014年台灣開始轉型“募兵制”後,駐守東、南沙的義務役兵力將陸續退伍,在招募不到志願役士兵接替的情況下,台灣在東沙、南沙有可能陷入“無兵可守”之窘境。在地區島嶼爭奪愈演愈烈的情勢下,台方欲單獨維護南海“主權”,“恐怕會越來越吃力”。“在藍、綠陣營都有保護太平島決心的前提下,若能在南海地區先行與大陸嘗試‘軍事互信機制’,則民眾對當局宣示南海‘主權’應該更具信心。”(1)
(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維護台海和平的重要保障
台當局曾經“視信心建立措施與軍事互信機制為兩岸擱置爭議、和平共處的重要藥方”(2)。民進黨執政期間亦不斷地拋出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或軍事互信機制等相關議題,故台灣媒體認為“於今之計,唯有消弭兩岸敵對意識,方能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才是台灣安全保障”。現階段,兩岸軍力差距持續擴大,使台海局勢的穩定不能建立在傳統的“軍力平衡”概念之上,而馬英九提出的第一道“防線”是“兩岸關係制度化”,軍事互信機制便是“制度化”在軍事領域的具體實踐。(3)只有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台灣的安全才會有根本性的保障,此可謂台灣未來發展的利基。
(三)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符合兩岸和平發展制度化的需求
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標誌著兩岸軍事對立狀態的結束,必然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穩定局面的鞏固,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需要。儘管當前形勢下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但“還是要防範發生意外與誤判的可能性”;“兩岸海空軍很久未發生擦槍走火意外,那是兩岸軍方自我克制的結果,而非彼此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4)為此,蘇起曾強調“兩岸現在應逐步建立機制,以降低或消除發生意外與防止發生誤判”(5)。
(四)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有利於兩岸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夢”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祖國統一是民族振興的集中體現,而建立一個穩定兩岸情勢的制度化機制,符合大陸和平崛起的政策,也符合台灣當局的兩岸和平與和解政策。同時,只有建立了這一機制,兩岸才有可能在東海、南海等涉及雙方共同利益的一系列問題上採取一致的政策立場乃至聯合行動,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各方面的利益。(6)
(五)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有利於反對“台獨”
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還面臨不少複雜因素的制約,“台獨”勢力以及台灣主體性、“去中國化”等的影響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障礙。張亞中認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重要且刻不容緩”,因為“在政治人物不斷渲染下,撤飛彈與軍購兩個概念,已經從一個軍事議題透過社會化的過程,變成認同問題”(7),兩岸人民的重疊認同越來越斷裂。冷戰時期,兩岸對抗的情況下,台灣倚仗美國的軍售與安全保護;而在兩岸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今天,若兩岸之間的敵對意識仍無削減,對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仍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8)
(六)推動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兩岸的共同意願
2004年5月,中台辦、國台辦授權發表的“517聲明”中首次提出:“只要台方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摒棄台獨主張,停止台獨活動,即可恢復兩岸對話與談判,平等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共同構造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其後,在中共“十七大”報告、胡錦濤“12·31講話”、《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以及中共“十八大”報告等諸多重要報告和官方聲明中,均有關於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等問題的闡述。
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後也積極推進兩岸軍事互信議題。台“行政院”將“協商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納入施政報告,馬本人也明確提出“願努力在任內儘量完成”的時間表,並為此採取了諸多積極舉措。儘管自2010年起,馬當局對兩岸軍事互信的態度由積極轉為保守,甚至聲稱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沒有急迫性,時機不成熟,沒有時間表”,且不再進一步出台推動該機制的措施,但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形勢,台方面臨的東海、南海防衛壓力,都令兩岸軍事合作成為一種呼聲(9),且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推動兩岸軍事互信也成為其個人追求歷史評價和定位的考量之一。因此,馬英九去年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曾表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不是絕對不能討論”。(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