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台灣人的靈位怎會被供奉在靖國神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2 09:41:28  


 
  當時,台灣一般民眾的工資水平大約在20元左右,而加入日軍則可以領到200多元。台北的徐東波就承認:“1943年夏天,我23歲,那個時候在報紙上常會看到刊登入伍的通知及新聞,在我結束餐廳工作後第2天,台南有入伍的考試,當時我想,每個人都得抽簽入伍,若抽到了,去當兵只有10元的薪俸,但是志願從軍,卻有160元的薪俸,就在這種半勉強、半志願的心情下,我向日本軍隊報到,大約1個月之後,即啟程前往菲律賓。”

  其次,當兵可以獲得跟日本人大體同等的社會地位。日據時代的台灣民眾並不能享有與日本人同等的社會地位,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日本人吃白砂糖,台灣人配給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台灣人則只能供給少量的下等豬肉。

  然而,如果能夠當兵,不僅能夠有更多的收入,而且能夠與日本人有同等的地位。因此,許多台灣人就志願從軍。曾經參加日本陸軍特別志願兵的台灣宜蘭縣簡傳枝稱:“當年當日本兵的台灣囝仔(閩南語:年輕人、小孩子之意),只想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成為一等國民。

  愚民洗腦威逼利誘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日本殖民當局為了消弭台灣人民的反抗意識、鞏固殖民統治,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圖將台灣人改造成在精神與行為上對日本帝國完全效忠的愚民。1937年,小林總督為了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文化聯繫,下令各報紙廢除中文欄,並強迫關閉民間傳授中國語文的漢文書房,1940年更宣布禁止慶祝農歷新年,並以紀念日本建國2600年為由強迫台灣人改換日本式姓名。

  此外,日本殖民當局還通過教育、文化等途徑消弭台灣人的祖國意識,灌輸其必須效忠日本天皇、支持對外聖戰的思想。其中,以《沙鴦之鐘》的集體洗腦最為典型。《沙鴦之鐘》是日本在二戰期間拍攝的“大東亞共榮圈”樣板電影,電影講述的是泰雅族少女沙鴦,為奉召從軍的蕃童教育所日本老師送行,在途中失足墜河的故事。日本駐台灣總督在沙鴦失足的河邊,立下一口鐘,鐘上刻有“愛國之女沙鴦”字樣,並在河邊立下紀念碑,將這名不幸喪生的少女作為共榮圈人民效忠日本,為國犧牲的樣板。

  這部集合當時一流編導、演員,並由日本首席紅星李香蘭主演的電影,在台灣播放時反響熱烈。在這個氛圍下,台灣原住民泰雅族陳幹雄當時也奉召加入由台灣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