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浮躁心態成就山寨“食品專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3 23:10:47


  回頭來看,董金獅的“成長之路”似乎完全算不上“從專家淪為罪犯”,因為這個“專家”本來就“水分太大”。一人擁有50多個自封頭銜、高高擎起“食品安全”公義大旗、借新聞事件熱炒一炮而紅、屢屢圍繞敏感社會問題散布言論吸引眼球,而在這一切花哨、折騰的背後,卻難逃其逐利的本性,最終因涉嫌敲詐,難逃法律的審判和制裁。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首先董金獅本身有問題,他顯然十分善於把握、牽引公衆心理,精明地選擇人們普遍焦慮的食品安全“短板”作為突破口,先在香港注册一個“表演”平台——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繼而通過與兩家知名食企打官司而一舉成為公衆人物,之後再通過有針對性地發布“大膽”言論持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當條件逐漸成熟之際,便伸出了貪婪之手。

  然而,換個角度,如果沒有公衆一窩蜂似的“追捧”,他的伎倆恐也難輕易達成。董金獅最初狀告兩家食品公司,在公衆看來當然算是“為民發聲”,然而,借助盲目的輿論慣性,他也實現了由普通人到名人的華麗轉身。而在正義化身“光環”的籠罩之下,人們也更加喪失了必要的警惕。於是,對於董一人竟擁有多達50多項頭銜的怪象沒人追究;對於他陸續發布的各種或真或假的言論,不少人良莠不分一概當真;甚至於,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也是在案發之後,才開始質疑它的出處及合法性。

  在很多人的思維裡,早已形成這樣的定式:一個人一旦做了件深得民心的事,有必要對其作為予以認可,於是便將之誇贊得完美無瑕、至高無上,將其美好品質無限放大、直至完全“神化”。與之對應,有人做了傷害公衆利益的事,便將其全面否定,恨不能打入十八層地獄,即使他後來改過自新,也不給任何機會。可以想見,在這樣教條、極端的思維模式之下,人們往往缺乏必要的理性和警惕,對周遭事物往往做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盲目判斷。而這,恰恰為個別人的興風作浪給予了巨大的空間。

  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在社會快步走向法治、文明的今天,這種不冷靜的思維方式、這種浮躁的心態真的應該有所改變了。(來源:健康報 作者:陳科峰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