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聞能很快反轉 愛心打賞能撤回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1 12:53:25


  11月30日的熱點無疑是“羅一笑”,但很多人卻笑不出來,轉發者、捐款者、羅一笑、羅一笑的父親羅爾,包括我們。

  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機。這兩天,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迅速占領很多人的朋友圈:轉發就可以給患白血病的羅一笑捐一元。海量的轉發,帶來數十萬人打賞,高達200萬元的捐款。但很快消息反轉:羅一笑的父親、文章作者羅爾在深圳東莞擁有三套房產,根據“深圳發布”的最新信息,羅一笑三次住院自付總計只有36193.3元,三次平均自付費用占總治療費用的17.72%。“一次徹頭徹尾的營銷”,有人恨恨道。

  一腔熱血變一地雞毛,羅爾出面道歉,一些之前善意轉帖的朋友則將帖子默默删除。其實這已不是愛心的第一次折翼:去年8月,南京一個中產家庭有房有車,患兒獲600萬捐款但後續善款沒有妥善處理,其父遭網友聯名報案詐捐。如今,類似的考題再次擺在人們面前:完全陌生人化的網絡空間,如何表達愛心?又如何防止愛心變傷心?求助與騙捐的界限在哪裡?

  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對“公共生活”與“法治生活”的雙重檢驗。

  需要肯定的是,網絡自媒體平台上的慈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公衆的“公共精神”。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救助往往被認為是“政府與企業家的事”,今天,新媒體的低成本讓很多普通人邁開腳步,去踐行公共精神,去兌現“一元錢也是愛”。

  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經濟”致使“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總在看不見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沒”,而花樣翻新的求助方式卻滾出巨大的雪球,甚至超出了當事者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體極大地降低了一呼百應的成本,放大了衆人拾柴的能量,卻也帶來更大的信息壁障,讓人真偽難辨。

  如果因為一個人一次不當的營銷,而讓全社會在“愛心”議題上撕裂,讓“含淚轉發”者感覺道義受挫,讓“幸好沒轉”者對他人“智商碾壓”,讓熱乎起來的社會心態乍暖還寒,既讓捐贈者委屈,也讓所有人可惜。無論如何,真實社會中有很多“羅一笑”,值得社會去關愛與救助,不應該讓營銷者反複攫取社會的注意力資源,而將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擠出公衆視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