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學為何頻建新校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2 08:58:22


 
  “建設一流大學更重要的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即學校辦學應有的現代治理結構,學校必須實行科學管理,對擴建、搬遷校園的重大辦學戰略決策,不能任由行政力量主導。”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校內必須實行公開討論,充分論證搬遷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時,在校外納入立法程序,由學校所在地方人大審議。尤其是對公辦大學來說,其搬遷由於涉及財政撥款、高等教育布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則更應如此。

“大學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品質和精神”

  隨著高校“985”“211”身份的破除及“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的相繼出台,國家對高校建設的支持方式有了較大調整。近期出台的“雙一流”建設實施辦法明確提出,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辦法,加大經費動態支持力度,建立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對每所高校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在儲朝輝看來,新校區建設能否成為發展機會有兩個前提:政府支持和學校內部規劃。

  “如果學校內部對如何內涵發展有著明確的規劃設計,當地政府有明確的支持,建新校區可能會成為打破校區分散掣肘的重要途徑。否則,即便建新校區也很難成為發展機會。”儲朝輝分析說。

  一些學者則關注到,由於新校區與老校區,學生、教師和社會的“被隔離”狀態,不少新校區成為“文化孤島”。

  “過去20年間,我國高校建設新校區,把主校區搬遷到城郊的不在少數。客觀而言,搬遷為學校發展獲得更大空間,但由於搬遷多是由學校行政與政府部門拍板決策,也導致搬遷產生諸多後遺症。”熊丙奇分析,搬遷給師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嚴重不便,教師和學生共同在校區生活的一些場景不複存在,甚至有學生感慨新校區是“文化沙漠”。

  “從大學發展的角度來說,新校區建設最重要的是要作為大學來建,而不是作為地產來開發。”儲朝輝說,大學不僅僅是大樓,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品質和精神,一些大學新校區面積很大,設備設施齊全,但教授不願去、學生不方便、文化割裂,對學校發展極為不利。(來源:中國教育報 記者:董魯皖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