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台灣媒體惡質化 陳水扁乃始作俑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08 10:06:16  


  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台灣報紙發展放棄了和兩岸融合的佳機,轉而投入過度都市化和商業化的美國媒體模式,知識分子辦報的底線在2000年後全面潰散,資源人才拱手相讓,陳水扁可以說是台灣媒體惡質化競爭的始作俑者。

  《大公報》今天刊登評論文章說,最近,台灣的一些人又在忙著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問題,對此,無論是大陸還是美國都給予高度的重視。按照慣例,台灣的媒體對此一定會開始高強度的論戰。但非常奇怪的是台灣的媒體無論是《聯合報》、《中央日報》網絡版、《中國時報》還是《自由時報》、《蘋果報》都沒有太大篇幅的報道,評論反倒增加很多。這說明這項政策應該只是大陸和美國更加關心的議題,而台灣人本身對此並不十分重視,此時香港電視傳媒則經常出現危言聳聽的報道,甚至一些軍事節目的預告更加危言聳聽。大陸和台灣媒體內部的“筆桿子”交流非常少,這是非常遺憾的。

  知識分子辦報成為歷史

  文章指出,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羅文輝教授在《媒介使用與政治資本》一文中就指出,電視、報紙與網絡的影響力對“政治體制”的預測力有限,媒介使用內容則對政治資本有較高預測力。報紙新聞可以顯著預測政治態勢、意見表達、選舉走向、政治知識與政治興趣,但無法預測政治的真實發展。電視政治新聞可以顯著預測選舉參與、政治知識與政治興趣,但無法預測政治事件、意見表達與政治的真實發展。網絡政治新聞則能預測意見表達、政治知識與政治興趣,但對政治事件的發展其他三個面向則無顯著預測力。整體而言,“媒介使用內容”變項對政治體制的預測力遠超過“媒介使用時間”。另外,就對政治體制的了解而言,傳統媒介的政治功能超過電視、網絡等媒體。

  台灣《遠見》雜誌發行人王力行在接受筆者的採訪中就談到,目前在台灣能夠生存的報紙媒體是不容易的,中時把晚報給關掉了,然後去做中天電視台。台灣報紙廣告發行量一直往下降,廣告量也往下降,現在處於一個非常混沌和危險的狀態。台灣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小的市場。過去動不動百萬份的大報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台灣解除戒嚴、報禁開放後,大報過去三十幾年培養的人才、資源如何處理呢?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牛步前進,2000年後財團開始進入媒體,台灣報紙發展放棄了和兩岸融合的佳機,轉而投入過度都市化和商業化的美國媒體模式,知識分子辦報的底線在2000年後全面潰散,資源人才拱手相讓,陳水扁可以說是台灣媒體惡質化競爭的始作俑者。

  兩岸融合可挽衰落現象

  文章表示,國民黨在這八年的時間,由於台灣逐漸形成了比較熱門的M型社會,也就是說中間階級開始縮小。那些富有的人不去投票,過去的中低層和藍領開始崛起。過去台灣定義的中產階級是月收入六萬台幣以上的,但是現在藍領的月收入由原來的三四萬通過加班等相關手段,增長到五萬到七萬。這樣一個類中產階層的產生,對台灣而言,是一個新的動向,這一階層的民眾在思想上還保持著勞工的特色,這樣民進黨利用自己執政黨的資源,變相政策收買這一階層的民眾。現在看來,這一政策還是非常有效的。據調查看,民進黨在這一階層的執政基礎應實質上處於擴大狀態。而國民黨作為百年老店,反應非常緩慢,並沒有注意到台灣這樣的巨變,以及其未來的執政基礎正在萎縮。

  李登輝搞黑金政治

  王力行認為:台灣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後,第一份辦的報紙不是國民黨黨系的報紙,而是康寧祥辦的《首都早報》,辦了一段時間就停掉了。後來就開始了《自由時報》的創建。台灣整個發展在國民黨時期雖然有戒嚴法,在政治上有些約束,但是在經濟方面是開放的,那時經濟改革就比較容易,台灣的大企業主或者有土地的都是本省人。所以李登輝接任後,李登輝對本土的做法和前任區別非常大,之前有土地的人也就是炒土地而已,李登輝時代發展為鈔票換選票,那麼黑金政治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由於國民黨體制運作上出現漏洞,受益者是李登輝,但賬卻算到國民黨身上。那時《自由時報》的創辦人就是在土地開發賺了錢之後,開始投資報紙。而《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還保持知識分子辦報和看報的習慣。

  台灣的媒體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現在基本上面臨著雙重夾擊,首先是來自外地媒體發展普遍不景氣的問題,尤其是報紙在網絡的壓縮之下,其嚴肅報道的閱報率開始動搖,受眾對於一些傳統領域新聞開始變得興趣不大,報紙的教育和傳播功能正在逐步縮小。在台灣內部,政黨惡鬥,使得報紙必須表現鮮明的立場,立場中立的報紙則受到來自行政單位的巨大壓力,因為台灣中間選民的走向會成為決定未來選舉勝利的關鍵因素,台灣一些報紙的主筆都對此深表遺憾。

  “去中國化”壓縮報道空間

  台灣報紙、廣播和電視其實還存在發展的巨大空間,這一巨大空間就存在於兩岸問題上。對於兩岸問題,儘管台灣的報紙、廣播和電視都非常關注,但其深入報道解決矛盾的報道卻少之又少,比如,台灣綠營的人認為台灣商人到大陸經營的商人賠錢的居多,這在《自由時報》裡會經常看到,但大陸的官員則認為,如果台商賠錢的話,為何這些人不回台灣?在這裡,就需要大量的深入報道,包括對於大陸深入了解。如果台灣不過度搞“去中國化”的話,兩岸的媒體人聯手發展媒體,提高媒體的管理水平,是可以幫助台灣媒體度過困境的。

  對於這些,內地和香港就有前車之鑑,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之下,很多香港行政和財政官員在離職之後,馬上進入內地任職,提高內地的行政管理和財政管理的水平。不可否認,台灣媒體人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專業精神較為保證,兩岸確實需要實質交流。但現在台灣媒體對於大陸的報道,除了旅遊、飲食、文化外,其餘基本上都是負面報道,即使是正面報道,其報道的內容則有過於諂媚的嫌疑。這就在於,台灣媒體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記者坐在飯店等非事發現場寫成,沒有太多的專業和解決問題的精神。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