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自主新聞發布會”更利於保障知情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7 10:06:17  


  中評社香港10月27日電/重慶市政府常務會10月25日審議通過決定,重慶市政府今後每月將舉行一次自主新聞發布會,媒體可提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全國僅上海市推出了此項制度。為確保新聞發言人較全面掌握全市重大工作事項,重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將列席市政府常務會,參加市長、副市長主持召開的重要專題會議和工作會議。

  對此,《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自主新聞發布會’更利於保障知情權”的社論表示,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中國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正在成為中國政務公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國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都已建立新聞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

  從美國十九世紀最早出現的總統新聞發言人,到今天世界遍地開花的政府或企業組織的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制度已經走過了近兩百年歷程。有目共睹的是,在全球化浪潮與大眾傳播的影響下,來自政府的消息日漸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這也是我們在電視裡時常看到國家首腦的新聞發言人像影視明星一樣站在鎂光燈下的原因所在。

  社論說,新聞發布制度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政府掌握了大量公共信息,而且由政府發布的信息具有一定權威性。所以,在許多國家,舉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新聞發布會被視為政府必須履行的一項義務。事實同樣証明,這種信息發布於政府和社會都是有益的。具體表現在,它不僅增加了政府、媒介和社會之間的溝通,促進社會和諧,同時也可以提高政治效率,節約社會獲取信息的成本。比如北京市要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由新聞發言人通報一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公布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情況、政府重大決策、重大突發事件,以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信息”。

  社論又說,值得注意的是,完善的發言人制度,不僅包括政府主動發布信息,還包括媒體自由提問、質詢。顯而易見,對於政府來說,舉行新聞發布會是提高行政水平的重要手段。對於社會來說,新聞記者作為公民知情權的重要中介,其參加新聞發布會並且提問質詢也是一項社會公共權利。在政府借助新聞發布會進行社會公關或政策宣講的同時,記者的提問質詢同樣代表著為社會“謀利”。因為只有獲取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媒體才能實現環境監測和社會預警,並向社會提供重要的經濟信息和生活信息。

  人們不會忘記,同樣是重慶,早在2003年便試圖推出新聞發言人制度。當時重慶提出各系統各部門配備專門的新聞發言人的原因之一,是“對外宣傳口徑不統一,影響了重慶在外形象”。該提法曾引來質疑。從世界范圍來看,盡管新聞發言人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的美譽度和公信力,使政府在危機公關和日常執政中掌握主動權,然而必須承認,“統一口徑”並非一個國家需要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真實用處。否則,新聞發言人制度就會淪為政府控制輿論的工具。

  社論指出,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在多數情況下,公民真正關心的不是新聞發言人主動發什麼言,做什麼按部就班的陳述和宣講,而是他回答了些什麼樣的問題,它們是否真實和具體。所以,那些開放的、不曾圈定主題畫地為牢的新聞發布會,才能滿足社會對知情權的要求。今天,傳統的“無可奉告”漸漸讓位於日常的“危機管理”和信息公開,公眾也希望借此獲取更多真實有用的信息。至於政府有著怎樣的形象,關鍵仍在於政府做了什麼,而不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了什麼───因為真實可靠才是政府應該維護的形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