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力量對比趨於複雜
目前,世界格局仍屬過渡期,力量對比趨於複雜。不同社會制度的對峙淡化,弱勢意識形態對强勢意識形態的反抗愈顯模糊,新的“中間力量層”應運而生。和平、發展、合作、互利共贏,成為歷史潮流。主要戰略力量之間不存在公開對抗和搏鬥關係。
一超、“中間力量層”、若干“反秩序國家”等三個力量板塊,逐漸匯聚成國際格局的新輪廓。在這三個力量板塊中,“中間力量層”的構成最複雜,宏觀上由除“反秩序國家”外的發展中國家和除一超外的發達國家組成,它們主張捍衛世界和平、維護地區穩定、促進互利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該力量層內,“大”力量對比套著“小”力量對比,其中的利益組合和硬軟實力消長,決定著大國關係、南北關係、南南關係的基本內涵和走向,也決定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快慢。“中間力量層”這種突出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分化改組所催生。
造成發展中國家分化改組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全球化彰顯“叢林法則”,推動世界生存與發展資源重新配置,并形成不平等的資源交換。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南非、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特等,抓住機遇,揚長避短,順勢而上,成為受益者,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强,軟實力和國際形象提升,分享到更多生存與發展資源,開始擁有對國際規則更改和重新制定的話語權。與此同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被經濟全球化“邊緣化”,不但與發達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愈拉愈大,而且與發展中國家群體中的一批“新興經濟體”拉開了鮮明的發展差距,導致利益取向和對待全球化態度的較大差異。
二是由於捍衛和鞏固政治獨立的歷史任務已完成,發展中國家群體將關注焦點從政治領域移向經濟領域,將經濟發展和民生視為首務,內外政策愈加務實。在利益驅動和實惠誘惑面前,許多國家往往自行其是,有的甚至見利忘義。這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必然衍生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內部矛盾。經濟領域內的矛盾和相互競爭,使發展中國家群體很難形成統一的政治訴求和强有力的集體性努力。
三是美國為了維持其霸主地位,發達國家為維護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優勢地位和既得利益,以各種手段對發展中國家群體進行分化打壓,包括政治瓦解、經濟誘惑、文化和價值觀滲透、挑撥發展中國家彼此間關係等,推促發展中國家的分化改組。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先後對發展中國家發動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先後對索馬里、蘇丹等發展中國家采取軍事打擊行動。為了剝奪發展中國家群體對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的反抗能力,美國等西方國家多管齊下,包括對一些發展中大國進行誘拉,而對另一些“不聽話”的發展中國家施壓和妖魔化。美國將發展中國家群體進行“分類”,有“新興市場國家”,有“民主國家”,有“溫和國家”,有“轉型國家”,有“失敗國家”,有“邪惡軸心和無賴國家”,并據此決定對它們的政策。今年,美國繼續推展對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的“民主改造”,鼓吹“構建中東大市場”,對埃及等發展中大國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細化“大中亞戰略”,拉攏哈薩克斯坦等國,在非洲搶占“道德高地”,拉攏南非等關鍵國家,拼凑亞太“價值觀聯盟”,拉攏印度等國,同時對伊朗、叙利亞、蘇丹、緬甸、津巴布韋等發展中國家保持高壓。法、德等國則積極推動“地中海聯盟”最終成型。西方國家的如上舉措,目的在於加速催酵發展中國家的分化改組。
發展中國家崛起改變全球利益格局
近年來,一批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既改變了世界經濟結構,也改變了全球利益格局。 2008年,這一態勢繼續。“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超過50%。緊隨“金磚四國”,發展中國家群體中又出現了VISTA五國和一批“第二梯隊國家”。它們把握住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趨利避害,發揮自身不同優勢,彰顯出較為强勁的發展活力和潛力。2007年,在世界經濟20强中,新興經濟體占了7個,分別是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韓國、墨西哥、土耳其,而在世界經濟50强中,發展中經濟體占了25個,形成“半壁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