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善用優才 深化香港與內地融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6 00:18:36  


善用内地優才綜合資源,香港將會更加受益。
  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評論員 魯燦)隨著內地文體明星如章子怡、周迅,體育明星李寧、劉璇,以及鋼琴家李雲迪、朗朗等陸續通過“優才計劃”來到香港創業,“優才”這個詞在香港輿論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應該說,這些從內地引進的優秀人才在香港產生的並不僅僅是明星效應,更重要的是強化了港人對內地人整體素質的認同。而如果能夠善用這些“優才”在內地長期生活積累的多種資源,更能夠加速深化香港與內地的融合。

  “優才計劃”自2006年6月推出以來,據有關統計數字,截止於今年3月11日,香港入境處總共接獲了2797份申請,經進行初步甄選,有1466宗符合有關資格的申請,當中並有1058人成功獲得了分配名額。由於這些“優才”基本是都是在相關領域具有專長與經驗的優秀人才,他們一到香港,就直接投入香港社會施展才能。由於香港擁有良好的法治,且所有優才只要在香港連續住滿7年後,就可以提出申請香港居留權,就很可能正式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並享受香港永久居民的同等待遇,所以這個計劃對內地不少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雖然媒體曝光頻率較高的是前述幾位具有世界級知名度的文體明星,實際上內地來港優才的專業背景各種各樣,還有很多較少見諸報端的企業家、科技專才、資深媒體人、專業設計人才等擁有相關特長的人員。其中一些人已經在香港社會發揮作用,為香港社會的繁榮做出貢獻。

  香港社會對內地人才的認同曾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磨合期。

  回歸以前的港人不止從經濟上對內地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在對待內地的文化、教育、人才等諸多方面,也是存在明顯的輕視。筆者15年前在與一些港人交談的時候,經常聽他們批評內地教育水平低,文盲多,沒有“甚麼人才”,錯將來自廣東、福建的親屬移民當成了判斷中國內地民眾素質的惟一標準。早年內地來港者中不少原本具有名牌大學學歷,但是在香港不被承認。有些原本在內地擁有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才,僅僅因為香港不承認他們的專業背景,而白白浪費了原本能夠為香港社會創造財富的技能。在同樣的機構,內地教育背景者即使才具佔優,工資也往往比港人低很多。這種歧視也導致了港人對內地的瞭解比較膚淺,甚至回歸多年之後還有一些港人從內心抗拒對內地和內地人給予客觀評價。這種心態,無疑對於香港與內地包括珠三角的融合是不利的。

  好在,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香港原來根植於經濟優勢的文化優勢心態,被迅速拉近的經濟差別沖刷,港人漸漸趨於能夠用平等的眼光凝視內地,已經比較願意對內地的人才給予客觀的評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