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律鼓天音:樂聲舞影裡的古代廣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3:29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些花紋不僅僅是美觀與圖騰崇拜,更有實用的音樂意義。比如2007年廣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百越研究》中收錄的江瑜《古代銅鼓社會功用考察》一文,就提出作為打擊樂器,鼓面中心圓凸的部分最厚實堅固,能更好地承受打擊的力度;這些芒則是用來傳播鼓聲的聲波,並對中央打擊點起著支撐的作用。

  不管怎樣,過去大家以為銅鼓是典型的廣西、雲南一帶的樂器,其實我們知道,所謂“兩廣不分”,至遲到先秦時代,廣東地區就出現了銅鼓。程存潔說:“古代廣東屬於百越地區,有大量的銅鼓文物存在,但因為銅鼓是可以移動的小型器物,所以之前發現的一些埋藏的銅鼓,都不能作為斷代證明。而此次展出的一件從漢墓出土的陶制銅鼓型陪葬冥器,則有準確的年代。可以證明廣州古代的音樂中,有銅鼓的存在。”

  當年的銅鼓,發音清朗明亮,可傳甚遠,因此廣泛應用在戰爭軍事、祭祀集會、娛樂葬事中,逐漸由樂器兼有了禮器的功用,是權力的象徵。大小也有講究,越大的鼓證明擁有者的地位越高,而展覽中的這個陶制的鼓是作為陪葬品製作的,不能敲打,是按比例縮小的當時的銅鼓模型,造型生動。

  鐘鳴鼎食:典型的南越樂器

  鐘一般分為銅甬鐘和銅鈕鐘,其中成組按照大小順序懸掛的,稱為“編鐘”,在這次展覽中,兩種古鐘恰好都出現了。大家熟悉的那兩套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編鐘,一套鈕鐘共14件,一套甬鐘共5件,都有正鼓音和側鼓音,是所謂的雙音鐘,經過鑒定,都是南越國自己鑄造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