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律鼓天音:樂聲舞影裡的古代廣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3:29  


 
  唱龍舟:廣州特有曲藝形式

  這次的展品中,近代部分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與“唱龍舟”有關的通草畫、歌譜和龍船棍實物。

  唱龍舟,並不是我們腦海中常有的龍舟的物體形象,而是民間說唱的一種。龍舟本是端午節期間比賽用艇的名稱,而民間藝人、曲藝作者卻用鑼鼓點配襯,編成合韵律的民歌。後來演變成曲藝、粵劇的一種“曲牌”,成為帶有濃鬱鄉土味、易編易唱易懂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唱形式。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句法結構與木魚比較接近。演唱時一人手執木雕小龍舟(舟上人物可用線牽動),胸前掛小鑼小鼓,邊唱邊敲,用以掌握節拍。

  龍舟用廣州方言演唱,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藝人多在渡船上為過渡者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杖頭木雕龍船的長棍,胸掛小鑼小鼓,邊敲邊唱,內容以神話故事和勸善祝頌為主,基本上是吟誦式,腔調樸素粗獷,富有鄉土氣息。這一廣式音樂形式並沒有消亡,近年仍有唱龍舟的藝人們在街頭表演,有趣的唱詞和表演形式,被80後的年輕人稱為“粵語RAP”。

  龍舟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以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如《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都頗受群眾歡迎。辛亥革命前後,曾有所謂“社會龍舟”(或稱“政治龍舟”)出現。這些作品。評述時局,抒發政見,對鼓吹革命,起過積極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
 
  (文章來源: 信息時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