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誕生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30 09:30:28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規劃建議針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提出了一項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舉措。一個個引人注目的新亮點,給億萬人民帶來了新希望

  民生,事關國家發展大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2010年的金秋,當豐收的馨香再次充盈神州大地,億萬人民共同展望著一幅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議》中的這一重要闡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議》從6個方面,對加強社會建設作出新部署,一個個新論斷、新思路、新突破對人民願望作出了積極回應。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仍是“十二五”時期需要應對的一大挑戰——

  《建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健全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把解決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問題作為工作重點”“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係”。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點。縮小收入差距,有望在“十二五”時期邁出實質性步伐——

  《建議》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社會保障體系是消除百姓生活後顧之憂的“安全網”。這張網將在“十二五”時期編織得更縝密、更牢固——

  《建議》提出,“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

  醫療衛生事關億萬人的健康。“醫改”進程將在“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提速——

  《建議》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探索形成各類城市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合理分工和協作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十二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保持社會安定有序的一項重大任務——

  《建議》提出,“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平台”“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

  一項項改善民生的有力舉措,一個個惠及百姓的政策部署,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更多人分享發展成果,未來5年黨和政府的這一工作重心,順應了13億人的美好期待。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建議》中的這一表述,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

  立足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議》強調“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運用、管理”“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一系列新政策,讓人們對“文化強國”充滿著新期待。

  回首“十一五”,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危害。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建議》指出,“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科學安排危險區域生產和生活設施的合理避讓”……

  機遇和挑戰考驗著我們,事業和使命召喚著我們。《建議》指出,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沿著科學發展道路奮勇前行,億萬人民必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榮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