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迺強:深層次矛盾糾結 香港有何良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5 00:45:19  


 
   香港經濟問題何在

  我們不妨按表述的次序,先從發展經濟展開。

  香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經濟起飛,發展到七十年代末,已經出現疲乏。當時香港經濟以中小型工業為主,生產超過四成是紡織製衣,其餘集中於電子計算機和塑膠玩具;出口市場也是超過四成輸往美國,其餘集中於西歐國家。港英政府聘請顧問公司,研究如何分散產品和市場。就在那個時候,內地推行改革開放,香港產業大舉北移,以本來的生產和管理水準,配合內地無限量供應的廉價勞工,高速膨脹。支持這支節節勝利的第二產業的商貿和物流等後勤服務,得以大大增長,香港順利無痛轉型到今天以金融、航運、商貿服務和旅遊這“四大支柱”為基礎的格局。

  經過十年的極速運行,到了八十年代末期,這“四大支柱”又再面臨要轉型提升的時刻。但是當時中英談判已經達成協議,1997年作移交,香港進入了長達13年的過渡期,港英政府開始有看守政府的心態。加上1989年出現了“六四事件”,把香港本來已經虛弱的信心徹底摧毀,中產階級和有錢人家,大都忙著搞移民,官民都對香港沒有長遠打算,產業轉型提升的機遇就此錯過。

  九十年代移民潮持續,直到1997年政權移交。九十年代初中國內外交困,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陣營崩析,全世界都期望社會主義中國步其後塵,英國也轉派了一個善於搞政治鬥爭的彭定康來港當末代總督,準備於中國一旦出事時,隨時賴著不走。彭定康一手扶植了從“支聯會”分枝出來,以“民主拒共”為綱領的民主黨,並把所有精力用於對華博弈當中,根本無心發展經濟。

  當時內地於走出“六四”陰影之後,加上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舉國統一思想於繼續改革開放的旗幟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因時際會,也繼續蓬勃增長。《中英聯合聲明》中為防英方在離開之前,把地賣光,把儲備用光,特別設立中英土地委員會,限制港英政府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最多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土地長期供不應求,加上廠商於內地賺得的可觀利潤,因為不作長遠打算,不作企業擴充和提升的再投資,轉而炒樓炒股,房地產價格不斷高漲,養大了今天富可敵國的地產財閥,也形成了回歸前後的地產泡沫。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一方面養成了港人“搵快錢”的壞習慣,同時也進一步鞏固和壯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只有金融這一支獨秀,保持活力,不斷更新,整體而言,因為長期不作再投資,產業和工種數目不斷萎縮、老化,疲態畢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