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迺強:深層次矛盾糾結 香港有何良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5 00:45:19  


 
   民生與民主問題

  這便帶到“深層次矛盾”中的第二條民生問題。曾蔭權自回歸前當財政司開始,每年派糖成了他的招牌風格,今年更終極的每人派六千元,受到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內外批評,但對改善民生一無補益。數字顯示,他任內不但貧富懸殊加劇,事實上大量市民的收入今不如昔。他承繼了董建華開始的最低工資立法的動力,但卻在拖延不了之下才落實。

  事實上,曾蔭權的施政手法,目標似乎只是維持高民望,完全不想觸動既得利益,盡量把矛盾作表面的敷衍式處理,讓它們擱在暗處不斷發酵,等到矛盾爆發之後,社會自然形成共識,甚至壓力,讓政府無障礙地順利通過有關政策。這樣的結果,一方面社會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壞敗狀態中,處處都是火頭,都可能爆發。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把社會上由媒體和民調所突出的局部壓力視為共識,因而必然退讓。這給市民政府欺善怕惡,聲大就是道理的印象,客觀上鼓勵社會上各利益集團主動爭取,引爆矛盾,使政府不能不面對和退讓。激進的政黨如社民連和人民力量等,以及各種社運如反高鐵等便因而蓬勃發展,連一向慣常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建制派政黨近年也放棄繼續當“保皇黨”,表現得越來越像反對派。

  這又慢慢帶到深層次矛盾的第三條民主問題。在開始時,自命為“民主派”的反對派只是單一議題的空談民主,而社運人士,對反對派政客也抱敬而遠之的態度。慢慢下來,論述開始轉變,把社會不公的原因歸結為沒有普選的制度不公,“小圈子選舉”助長“官商勾結”,而政府的弱勢無能則緣於缺乏普選所產生的認受,社運和民運逐步合流,形成一種十分獨特而模糊的反共、反政府、反商的情緒,吸引更多年青人的認同和參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