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劉迺強:深層次矛盾糾結 香港有何良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05 00:45:19  


 
  1997年回歸,馬上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剛成立的特區政府好不容易擊退了國際炒家,又手忙腳亂的應付爆破了的房產泡沫,和隨之而來超過60個月的持續通縮,以及禽流感和非典的疫情,救火還嫌來不及,更遑論發展經濟了。

  到董建華於2002年連任時,香港已經折騰得奄奄一息,還要搞反對派誓死否決的“23條立法”,結果社會中所有長期掩蓋著的矛盾和怨氣都來一次總爆發,2003年回歸紀念的大日子數十萬人上街,次年董建華請辭下台。從以上的背景介紹,大家可以明白2004年溫家寶提出“深層次矛盾”的苦心。

  而與之同時,CEPA開始生效,加上內地遊客來港“自由行”的沖喜,香港經濟自此重回增長的道路,直至2010年才恢復元氣,人均收入回到1997年的水準。但是分佈就明顯變壞,不少中產階級往下流,有“M型社會”的趨勢,而在貧窮線下的市民,也上升至百萬這數字。在曾蔭權過去七年任內,本來有一個較好的環境可以促進香港產業轉型提升,但他堅持“小政府,大社會”而不作為,更公開宣聲“一個金融中心能養活七百萬人”。金融中心根本毋須特區政府太大的助力,全靠中央的各種優惠政策不斷進一步成長,至今已經成了“紐倫港”鼎足而立的地位,但證實養不了七百萬人。

  曾蔭權任內曾經應廣東方面的要求,大搞與珠三角的合作,並且與廣東簽了兩地合作框架協議,粵港經濟合作,也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中。但是攤子是鋪開了,具體成績並不顯著。“珠三角規劃綱要”香港只是被動作陪襯,港澳珠大橋前後談了多少年,最後才由國務院主導拍板,港深共管的深圳河套區,自回歸以來十多年還在曬太陽。曾蔭權主導拍腦袋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也已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港澳專章中。但是特區政府從來沒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成了事實上沒有產業政策的產業政策。

  香港經濟發展的活力,已被壟斷範圍日廣的地產財閥所窒息,市面的工種越來越窄,市民創業意欲奇低。①曾蔭權更不顧客觀供求環境的重大變化,長期延續董建華當年為了停止樓市下跌,出現大量負資產而設計的市稱“孫九條”全面停止土地和樓宇供應的猛烈措施,弄到過去十年每年的土地供應連當年造成1997泡沫的五十公頃的零頭都不到,每年的住宅供應不到“八萬五”的十分之一。②供求嚴重失𧗽,“劏房”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惡劣居住環境重現;再加上近年內地買家湧入香港樓市,樓價再上1997年不合理的高峰,青年人普遍置業無望,怨憤激增,“官商勾結”的指責深入民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