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是兩岸的共同課題
--馬英九連任後兩岸政治關係的前瞻與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8 00:10:25  


 
  2、馬英九團隊對兩岸政治協商的瞻前顧後。其實,馬英九的連任,等於是台灣多數民眾給馬英九所提出的競選主張,包括未來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等的實施,頒發了“通行證”,選後應該而且是完全可以大膽地推動實施其競選政見。但從過去4年馬英九團隊在兩岸政治議題上一直回避的表現及當選後所作的表態的動向看,顯然,馬團隊對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依然心存顧慮,甚至依然是“避之唯恐不及”,其因在以下固有思維:

  一是“經濟議題掛帥”思維,認為兩岸間經濟議題都沒有談完,無法進行政治議題協商,從而使兩岸協商步驟的“先經後政”淪落為“只經不政”,其實,兩岸間的政治議題不協商與不處理,也會影響到經濟合作,經濟議題與政治議題可以同步展開,並行不悖,尤其是政治與經濟何嘗可以完全分離!

  二是“內政優先”思維,認為台灣內部的藍綠對立、經濟發展與社會貧富分化等問題影響到藍綠雙方對選票的爭奪,是國民黨繼續執政的保證,需要優先處理。誠然,內部問題當然是台灣任何執政黨都需要著力與用心的地方,但台灣內部問題處理與兩岸政治協商其實並行不悖,可以兼顧,有時甚至是相互關聯,特別是台灣經濟發展何嘗離得開兩岸協商,兩岸政治協商、兩岸和平發展的持久化,更將是國民黨執政的重大政績與永續執政的“票房保證”,從此次選舉已經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岸化”將是難以避免的趨勢,而且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的建構也是台灣多數民眾的期待。

  三是怕被“汙名化”的思維,國民黨擔憂兩岸開啟政治協商會被民進黨等“台獨”勢力批評為“傾中賣台”,是在走向“統一”,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實,只要認定是“對”的事情,是對台灣發展有利的事情,國民黨就應該大膽地去做。當初兩岸簽署ECFA,民進黨不也曾經大力反對過的嗎?是否堅持做“對”的事情,將是衡量馬英九團隊決策是否果斷的標準之一。

  3、國際勢力對兩岸政治協商的可能的疑慮。在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確實面臨著新的環境與挑戰,也考驗著兩岸執政當局的政治智慧。國際對華不友好勢力包括對華敵對勢力,當然不希望兩岸關係越來越好,尤其擔憂兩岸走向統一,甚至對兩岸政治議題的協商都心存顧慮。但需要指出的是,未來兩岸如果開啟政治協商,建構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並非是統一談判,只是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化框架,既有利於兩岸之間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也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相關國家的政治、安全與經濟利益。只要與其“說清楚、講明白”,相信也能夠取得其國際主流社會的理解甚至支持。

  構建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是兩岸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

  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的構建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的必然,是兩岸執政當局未來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但也是無法回避的難題,必須面對它、處理它。

  1、政治與經濟的不可分離。政治與經濟是兩岸關係中的兩大重要領域,也是兩個難以完全切割的“孿生體”,經濟會影響政治,政治也能制約經濟發展與合作。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特別是4年來兩岸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是以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為基礎與保障的,兩會已經簽署的16個協定都是在雙方認同與堅持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與實施的。而兩岸之間存在已久的結構性、政治性問題,時時在制約與影響著兩岸之間包括經濟議題在內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因此,兩岸間如果能夠就政治議題進行協商與處理,相信一定會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進而帶動台灣經濟的再起飛。

  2、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政治框架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的“必修課”。對兩岸關係進行制度化建設,使之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既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又與兩岸民眾的政治、安全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兩岸關係制度化建設,既包括兩岸經濟層面內容,也包括兩岸文化、社會領域的合作,更應包括兩岸在政治、軍事層面的要素。ECFA的簽署與實施,構建了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框架,但顯然,只有經濟框架不足以穩定台海局勢,因此,推動構建兩岸和平發展的文化框架、社會框架尤其是政治框架已經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時代需求與實際需要,符合兩岸民眾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求合作的主流民意,也是時代賦予兩岸執政當局的歷史使命。

  3、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並非是兩岸統一的框架。推動兩岸走向統一,是中國共產黨與政府致力於追求國家發展、民族復興與人民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是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政治目標,這不是見不得人的“陰謀”,而是“陽謀”,是中國大陸不可能放棄的歷史使命。但統一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過程,並非短時期內可以完成,目前兩岸之間並不具備統一的條件,還需要長期的積累與努力,所以中國大陸提出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框架正是和平發展時期兩岸關係制度化建設的一項安排,是一個穩定兩岸形勢、保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建設,並非是討論與安排未來兩岸統一的協議,所以,有關這方面的政治性議題的談判並不是統一的談判,也不必然走向統一,兩岸政治對話更不是“洪水猛獸”,完全沒有必要“談政治色變”。

  推動構建兩岸政治框架的若干思考

  1、鞏固與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是馬英九謀求歷史定位的基本路徑。作為領導人,謀求歷史地位天經地義,甚至是政治人物致力政治工作的重要動力,馬英九謀求歷史定位不外乎在“內政”與“兩岸”兩方面著力,但台灣內部問題離不開兩岸因素,因此,馬英九的歷史定位應在謀求與鞏固兩岸和平制度化上著墨,這才是唯一正確方向與基本路徑。因此,馬團隊尤其需要正確解讀台灣多數民眾投票支持馬英九連任所隱含的深層次意涵。藍綠基本盤是選舉勝負的根本,沒有基本盤就無從贏得選舉,但決定馬英九勝選與蔡英文敗選的關鍵是中間選民與經濟選民,他們基於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投票支持馬英九。因此,馬英九的連任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勝利,是“九二共識”的勝利,也是馬英九4年來一直推動的兩岸和平、和解與開放路線的勝利,但恐怕不是“台灣路線的勝利”,也不是台灣“選舉民主制度”的勝利,否則,以馬英九的高人品、高清廉度、良好政績與現任優勢如何選得如此辛苦異常呢?!如果能夠看到是因為馬英九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和平、和解與開放政策,從而取得了多數選民的理性的支持,因而只有持續不斷地推動、落實這項政策並體現成效,才能進一步爭取多數民眾的擁護,也由此奠定馬英九執政的歷史地位與強化國民黨執政的基礎,才有利於2016年國民黨的永續執政。如果國民黨真的以為馬英九連任成功是“台灣路線的勝利”,一味強調與突出“台灣主體性”,在兩岸政策與論述上跟著敗選的民進黨走,“拿香跟拜”,則無疑是舍本求末,脫離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大方向,也難以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上贏得歷史定位。

  2、堅持鞏固與強化兩岸雙方共同的政治基礎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保障。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建立互動、開展協商的共同的政治基礎,在未來4年這一基礎只能鞏固,不能削弱。由於民進黨等“台獨”勢力在台灣社會還有一定的支持基礎,不會放棄任何興風作浪的機會,因此反“台獨”將還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兩岸雙方是否堅持反“台獨”的政治立場,不僅關係到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的構建問題,而且關係到經濟合作與各方面的交流能否順利實施的問題。

  3、務實面對政治難題,尋求處理與解決辦法是構建兩岸政治框架的不二法門。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之所以迄今未解,當然與政治問題首先是一個政治難題有關,因為難,所以難處理,難解決,甚至難得讓人望而生畏。但不能因為難,就自始至終不去碰觸。兩岸之間的政治難題遲早需要兩岸共同去面對,不能徹底解決的話,也可以有所處理,使之不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問題處理的基本路徑也可以是“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小後大”、“先智庫接觸再官方協商”等,不可能也難以一步到位完成。

  4、抓住時機,爭取有利空間是台灣發展的利基所在。兩岸力量對比的嚴重不對稱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而且這樣的力量不對稱還將持續與深化,這是台方需要務實面對與冷靜思考、處理的。從兩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目前進行兩岸政治協商、構建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對台灣是相對有利的,可以爭取到比較有利的談判地位、談判籌碼與談判空間。試想,如果再過10年、20年,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又將是什麼狀況?這是不言而喻的。總之,站在筆者個人從事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研究20多年、真的非常“愛台灣”的視角出發,深切感受到對台灣人民與台灣政黨的利益而言:兩岸政治問題是“談比不談好”、“早談比晚談好”。和平發展的政治框架的構建,對台灣而言,利要遠大於弊。當然,政治框架的構建需要兩岸領導人做“政治決斷”,在戰略上做出正確、明智的決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4月號,總第172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