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正:應重建台灣青年中國認同的路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0:17:56


 
  至於如何重建台灣青年中國認同的策略路徑,王正表示,根據五個認同形成階段,重建上述三種類型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其難易度由低至高分別為青少年、在學青年和社會青年。這三種個體對中國認同的接受度和重建中國認同的難易度也是有所不同。他提出了重建台灣身份認同的十個路徑選擇,這些建構路徑對不同年齡和不同類型青年的影響程度各有不同。十個路徑分別包括:家庭父母、學校師長、同儕朋友、文本閱讀、媒體宣傳、文化交流、尋根問祖、事業發展、紅利分配、政治參與。

  此外,我們還必須客觀地指出,由於自1971年以來在世界上普遍代表“中國”這個國家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因此40多年來台灣民眾一直有著“亞細亞孤兒”的悲情心理。隨著大陸總體實力的全面崛起,台灣民眾早已普遍認識到不可能再與大陸爭奪對“一個中國”代表權的爭奪,長此下來使得“中國”的內涵在眾多台灣人的心中基本上已經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把“中國”和“台灣”對立起來,並把“台灣”和“中華民國”等同起來,這種心理和認同狀態,在當代台灣青年當中是十分普遍的。

  破解以上由於客觀歷史發展和事實現狀所造成的認同困境,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做法:第一種是通過各種方式使台灣民眾區分國家認同與政府認同;第二種方式是加速“台胞國民化”或者兩岸“雙向國民化”的進程;而第三種方式便是提供台灣民眾和年滿二十歲以上的台灣青年,直接參與或者間接參與“整個中國”政治事務的政治經驗,並使這種政治經驗制度化和長期化,直接對全體台灣民眾和台灣青年塑造對“整個中國”的政治認同。

  當然,第三點設想是比較超出當前兩岸發展進程的現實,但這種創造性思考也並非完全的空中樓閣。按照前述有關認同形成和建構的“五階段論”,對於已經步入社會的台灣青年而言其個人的身份認同基本已經固化定型,期望通過上述九個建構路徑來“解構”原有根深蒂固的“台灣認同”,然後再來“重構”新的“中國認同”,難度自然不小。

  王正也表示,與其針對個人或小團體個別地通過交流交往來緩慢地增進友誼和認同,倒不如通過跨越性和歷史性的政治舉措來全面增進台灣民眾普遍對大陸和“整個中國”的政治認同。如果大陸官方單方面或是通過兩岸協商達成歷史性的政治共識,哪怕只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突破,相信這些做法都會大幅提高台灣民眾和台灣青年對大陸乃至“整個中國”的認同。也許這些想法看似荒誕不經或者缺乏可行性,但是只要我們在秉持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的認識基礎上,突破既有現實的思維定式和框架限制,未始不可能採取一些令大家跌破眼鏡、具有創造性智慧和政治勇氣的做法,大幅增進台灣民眾和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從而促進兩岸早日共同解決遺留多年的歷史問題。

  (後方支援記者:郭至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