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災民心反噬:河南百姓幫日軍繳殺5萬國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7 16:33:46


河南饑荒
  湯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時,“歷史性一幕”發生了:豫西山地的農民舉著獵槍、菜刀、鐵耙,到處截擊這些散兵游勇,後來甚至整連整連的解除他們的武裝,繳獲他們的槍支、彈藥、高射炮、無線電台,甚至槍殺、活埋部隊官兵。5萬多國軍士兵,就這樣束手就擒。媒體對1942年發生在河南災荒的披露,打破了蔣介石的全盤布局,他對三千萬子民生命的漠視,最終失去了所有人民。

  1943年,在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白修德看來,這是他人生中的轉折之年,也是“所有記憶中最為刻骨銘心”的一年。

  此前,他是蔣介石忠實的擁躉,稱其為“團結的象徵,人民的偶像”,他認為“中國想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必須在極權統治下再堅持一段時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會”,並為此不遺餘力地高調讚揚中國軍隊,呼籲美國對華援助;此後,他對蔣介石的評價變為:“這/畜/生……犧牲了無數個中國生命,我為此痛惜不已。”

  這一年,心靈遭受重擊,導致巨大轉變的絕不止自修德一個人。這一切源於此年二月重慶《大公報》刊載的一篇報道。回憶起這篇報道,晚年自修德說:“1942年是大旱之年,我們在重慶得知,河南的農民正在瀕臨死亡。”

  “饑餓的河南”

  1942年冬,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24歲的天津小夥張高峰,剛從武漢大學政治系畢業,就被《大公報》派往河南擔任戰地記者。從陝西入河南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隴海路上河南災民成千成萬逃亡陝西……火車載著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樣,沿途遺棄子女者日有所聞,失足斃命,更為常事……”

  到了昔日繁華的洛陽街頭,躍人張高峰眼簾的是更加悲慘的景象,到處都是“蒼老而無生氣的乞丐”,“他們伸出來的手,盡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們全身,會誤以為是一張生理骨幹掛圖”,這些蒼老的乞丐“一個個邁著踉蹌步子,叫不應,哭無淚,無聲無響的餓斃街頭”。

  離開洛陽繼續南行,“一路上的村莊,十室九空了”,餓狗畏縮著尾巴,“在村口繞來繞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餓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