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文化復興的政策思維:實現中國夢的途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0 14:01:32


 
  三、文化政策的要義

  任何政策都必須包含二大主要的知識內涵:一者是政策程序的知識,二者是相關處理對象的領域知識。簡言之,政策就是政府體制運行的系統化及具體化;它必須具有行動(達成目標的程序)及效應(價值期待)的內涵。譬如,經濟發展政策除了必須具備政策程序的知識,包括議程設定、政策分析、方案規劃、決策、執行與評估等,還需要融合經濟學的知識;以當前客觀的經營形勢來看,想要有效發展經濟,可能還需要融入社會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金融貨幣學…等的相關知識。所以,如果要了解文化政策的要義,首先要了解政策程序的基本知識,其次則必須進一步探討文化與政策的關係和融合。

  (一)政策的程序面向

  由於人的天性具有極大化自我利益的本能,基本上對於現況價值總是處於不滿足的狀態;所以,期望值總是大於現實值,二者間的差距就形成了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必須透過政府運作公權力才得以解決,那麼這個問題就成了政策問題或政策議題,否則就停留在私人問題或公眾問題的狀態,沒有政策的意涵。

  其次,人的生存與發展無法擺脫外在環境的制約。根據中國古老的智慧:“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所要追求的期望值就無法完全決定於主觀的願望,而必須配合、甚至要掌握外在環境的發展脈絡,其期望值的達成才有可能。譬如,馬英九於2008年“總統”選舉時提出“633經濟願景”的政見,就是失誤在未能適切掌握國際經濟的發展脈動。政策的目標或價值主張如果不能迎合環境的發展脈絡,將注定失敗;政策的分析必須具有時間的前瞻性及視野的拓展性。

  具體而言,政策就是要打破現況,促使情境往期望值轉移。如果以比較通俗的話語來表達政策的整體思維,它可以用三個問題簡單概括:“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可以要什麼?”以及“我們能夠要什麼?”。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主要是確立價值目標;第一個問題攸關國家利益或人民福祉的需求,第二個問題則需考慮與環境的調整,也就是,客觀環境是否提供我們該項價值追求的機會。第三個問題則是關係到主體的能力條件(包括軟硬件條件),其價值追求的具體作為就是根據政策分析所做的方案規劃、執行與評估。

  當代公共管理理論的量子組織、參與型領導與決策、以及公私協力治理的運作 …等,皆屬於量子思維的管理典範。最明顯的具體例證,就是各國體制與全球化體制之間彼此的關係互動;全球化已儼然形成體制,它是由人類的科技所帶動,而且它也同時正在牽動各國體制的轉移。那麼,在全球化體制的影響下,各國的文化政策又有怎麼樣的變化呢?欲回答這個問題,應先了解文化與政策的關係,進而才能探討兩者的融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