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試析兩岸文化交流對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作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3 16:28:33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試析兩岸文化交流對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作用 作者:嚴峻 

  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是政治社會學界熱議的話題,一般認為,國族認同是可以建構的,根據建構主義“文化—規範—認同”的範式,文化因素對國家、民族的行為可以產生指引、規範、約束的作用。 在兩岸交流上,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交流整合功能。但其中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並思考其對台灣民眾之中國國族認同的效應。

  一、兩岸文化交流的時空背景

  近二三十年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史主要是一部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史,尤其是2008年5月以來,兩岸經濟貿易交流、合作迅猛發展,以兩岸簽署ECFA為標誌,交流與合作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然而,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局限性的日益顯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呼籲,兩岸應把政治對話提上日程,“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中政治與經濟本來就無法分開,而政治氛圍與考量又經常制約與規範著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的鬆緊……如果兩岸政治欠缺互信,經貿社會交流很難持續深化”,“兩岸問題的本質不可能永遠維持在經濟層次……不可能停留在只談經濟不談政治。” 

  然而,由於兩岸間的政治關係存在著結構性難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在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很可能一談就崩,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會有負面效應。 “不少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兩岸簽署了ECFA,不可能再有更重要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簽署,就不能只堅持‘先易後難’與‘先經後政’的兩岸互動原則……”,但“目前還不具備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的基本條件……只有在條件成熟之後,兩岸方可進行兩岸政治對話與政治協商。”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在兩岸展開政治對話難度很大,因為台灣方面會堅持“中華民國主權毫無退讓,毫無改變。” 台灣學界中也有觀點認為兩岸關係應該為:“你是什麼,我就是什麼,如果中國大陸是國家,台灣就是國家;如果中國大陸是中央政府,台灣就是中央政府。” 這種強烈的“對等性”要求,在現行國際法有關“國家”定義下,正反映了兩岸結構性政治難題關鍵所在。大陸學者吳能遠感嘆:“兩岸學者提出的模式,所碰撞的恰恰是兩岸結構性的政治分歧,其難期成果不亦宜乎?非是兩岸學者不努力,而是受條件所限,此一問題目前尚無解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