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強: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16 12:00:35


 
  我們最近有一個問題叫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就是我們生產出很多很多產品,而沒有人買,那我們就想,是每一個農民的商品太多了,他們真的不需要嗎?也不是,農民肯定家裡還是缺少很多東西的,他們還沒有那個購買能力。於是,我們就思考,一個社會實際上它的中等收入層是有很高的消費能力的,但是這些階層大部分是集中在城市裡面去生活,所以就使我們認識到,社會結構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研究社會結構,更使我們能理解這個社會。

  大家說,李老師你測量了五普和六普數據,你發現社會結構圖形變化了,具體說發生什麼變化了呢?那麼我們發現,有四個變化是最突出的。

  第一個變化大家看到了,從五普到六普,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農民從五普的63.2%變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6.49%,也就是說有16.71%的農民,他們轉到其他階層中去了。

  那農民到哪裡去了呢?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體會,頭一個就叫“農民工”,農民進城打工了。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術語叫“農轉非”,什麼意思呢?叫做“農業戶籍人口”轉成“非農業戶籍人口”,或者叫“市民化”。

  當一個城市擴張的時候,原來的農民變為市民。當然,這也是未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叫做完成“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當然,還有一部分農民我們叫作“就地城鎮化”,其實這部分農民沒有離開村莊,但是你仔細考察他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了,他雖然還在農村,但是他從事的勞動已經不是農業勞動了。

  現在我們看,鄉村一些工業企業和產業發展也很快,這是一個大的變化,對吧? 

  從五普到六普,第二個變化,我們能看到體力工人,那麼這部分人從哪來的呢?當然,該群體的增加,一大部分是農民工。

  大家會有一個疑問?李老師你剛才展現的,農民16.71%轉到別的群體之中去了,而體力工人、農民工,怎麼才增加3.78%呀?所以我們要思考,從2000年到2010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