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梅州華僑故事:牽腸掛肚是鄉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7 09:58:47


梅縣區鬆口鎮移民紀念廣場。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廣東)梅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華人華僑在海外有500多萬人,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梅州的華人華僑為環印度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湧現出許多著名僑領和各個行業的傑出人物。同時這些華人華僑在異地創業成功後,心系桑梓,愛國愛鄉,為家鄉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南方日報報道,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梅州華僑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今年第五屆世界客商大會召開之前,本報特推出《客僑與海上絲綢之路》欄目,詳述在歷史長河中,行走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梅州華人華僑的故事,加強與客屬僑胞的溝通聯繫,推動海絲文化走出國門,共建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

  “汕頭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飯,記妹言語當幹糧。”一首山歌,唱出了當年客家人漂洋過海的心酸。背井離鄉,忍饑挨餓,闖過大風大浪,最後在異鄉扎根落戶,開拓新生活。

  祖祖輩輩的客家人一直在遷徙的路途上,從北往南,從山的這邊走到海的那邊。在海外,客家人的足跡是一條怎樣的路線,到了異國他鄉,勤勞的客家人又是以什麼為生,本文將一一為你道來。

  順流而下 輾轉出海

  一個背著竹筐的工人彎著腰一步一步在台階上走著,旁邊一位戴著高筒禮帽、拄著拐杖的紳士深情地朝老街裡面張望,這是舊時鬆口火船碼頭平常的一幕。如今,人們用雕塑重現了當年的情景。

  “50多年過去了,姑母站在船頭向我們揮手告別的一幕,仍然清晰地留在我腦海。”63歲的李淼陷入往事的回憶中,6歲那年,李淼姑母在火船碼頭登船遠渡印尼,那一別後再也沒回來。

  碼頭斑駁的台階烙印著光陰的足跡,拾級而下,奔流不息的梅江水流入韓江,奔向遼闊的大海。順著水流漂泊的客家人,也隨之到了世界各地。

  明末清初,為謀生,許多客家人背井離鄉,從鬆口火船碼頭坐船輾轉汕頭,下南洋,闖世界。他們中有人衣錦還鄉,也有人一別無歸期,在他國落地生根。

  梅州地處山區,距離出海口較遠,到最近的出海口油頭約200多公里。客家人要出海,有一條較為便捷的方式,即沿著梅江乘船而下。梅州地處韓江流域,境內最主要的河流為韓江支流——梅江。梅縣區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朱迪光說,鬆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以前水上交通十分發達,商貿物流活躍,“明末清初期間,梅州地區的客家人出南洋,都要到這裡來搭乘電輪至汕頭,然後轉乘大輪船到南洋國家。”鬆口因此成了客家人下南洋揮淚相別的第一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