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最是察民心
6月下旬的冀中平原一片葱蘢。《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時隔兩年多再次來到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張莊村。這是創新“四個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的發源地。
2009年以前,張莊村是遠近出名的“難管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打架鬥毆、盜竊成風,村級組織幾近癱瘓。
“一盤散沙”給肅寧農村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民心散了。村民自治由於多種原因異化成了“村官自治”,“半截子民主”,導致幹群矛盾多發;經濟發展緩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越來越難;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不作為、亂作為幾近常態;農村社會內部蘊藏著不少隱形矛盾“爆炸點”,自我化解能力越來越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後,面對著大部分農民富不起來的窘境。
人類的進步程度,要看一個社會的組織治理能力高低,科學的組織能力越強,發展潛力就會越高,文明發達程度就會越強。反之,就是一盤散沙。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春輝回憶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維穩壓力大增,肅寧各級幹部產生了必須解決好農村基層治理的強烈願望。2009年,張莊村等三個村成了群眾性平安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黨組織“四個全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試點工作,探索收獲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
如今在肅寧,“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成了一種基層治理理念,村一級建立起綜合治理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每40到60戶農戶設一綜合治理小區,每10戶設一綜合治理小組,小區長、小組長由村民直接選舉黨員或威信高的人擔任。各村設立515人的巡防隊,群眾性平安組織實現全覆蓋。
農村社會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小了,農民成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體,群眾中蘊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原來鄰里之間、村民之間發生的一些矛盾糾紛沒人管,往往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現在。通過小區長、小組長這些黨員和威信高的農村“能人”做工作,好多矛盾不用村、鄉出面,第一時間就在群眾中化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