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關注:吳曉求談改革開放40年金融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9-30 00:13:35


 
  吳曉求說,中國金融在1978-1990年間,金融業態高度單一,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導的商業銀行幾乎成了唯一的金融業態。1990年滬深兩個交易所的設立和運行,開創了中國金融“脫媒”的新紀元。從金融的結構性變革角度,滬深交易所得設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誌著資本市場發展新時代的到來。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激活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推動並加快了金融的“脫媒”趨勢,推動了金融結構的市場化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作用,僅次於1990年滬深交易所的建立,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到市場化改革和全面發展的時期。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以及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方法的出現、整合和對金融的深度滲透,在中國金融體系和結構中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已經出現,後來人們把這種新技術與金融粘合後的金融業態簡略而略帶粗糙地稱為Fintech,也即互聯網金融。經過實踐的大浪淘沙和嚴格的監管,互聯網金融開始在中國進入淘汰和整合期,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標誌。

  金融風險結構變化:從資本不足風險到透明度風險

  吳曉求指出,由於中國金融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呈上升趨勢且趨於結構性變化的臨界值,居民部門持有的金融資產結構亦朝著同一趨勢演變,金融業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金融功能正在由融資為主,轉向融資與財富管理並重,由此中國金融的風險結構,已經由改革開放初中期的單一的機構風險演變為今天的機構風險與市場風險並存的格局。

  他表示,中國金融的風險結構經歷了一個由單一機構風險即資本不足風險到市場風險即透明度風險不斷上升的過程。中國金融進入到資本不足風險與透明度不足風險“雙風險”結構時代。如果考慮中國金融的開放度這一變量,未來中國金融風險將比今天更加複雜敏感。

  金融的開放與國際化:全方位試錯式探索

  吳曉求認為,評價一國金融的開放程度,最核心的指標有兩個:一是匯率形成機制;二是資本在國際間流動。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在這兩個方面進行了謹慎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探索,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趨勢已經確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