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許倬雲: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3-07-07 19:10:12


 

  即將出版的《經緯華夏》,與《萬古江河》一樣,有著一以貫之的“大關懷”。許倬雲在新書末尾《餘白》中描述這般繼承性:“我平生著作,其計劃與開展的過程,以《萬古江河》最有特色。……這本書稿即將完成,本打算作為《萬古江河》的續編,以補充過去陳述的分析以外,又在別的層面進行一些討論,以說明中國這一華夏共同體,如何可以經歷數千年而不敗。這本書寫作過程中,我的想法逐漸改變,終於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線,可以說與《萬古江河》居然脫鈎,全然不同了。”他闡述兩書的相同與不相同,“如此改變,是順著自己的思考路線發展,順其自然;而且因應著考古材料的眾多,有一半以上的論述是有關考古成果的啟示,而並不限於傳統的文獻資料所記載的範疇。”他覺得高興的是,居然在整理地理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時,他找到了一個缺口:將“祝融八姓”的擴散,與龍山文化後續者大汶口文化的衰退,結合為一個相關的現象,而歸結於距今4000年世界氣候普遍乾旱、寒冷的現象。而且,在如此轉移之後,中國的古代居然就從新石器時代轉變為青銅時代。

  在《經緯華夏》中,許倬雲贊嘆中國文化經歷多次調整磨合後,呈現出來的包容性:“如此特色,在世界其他文化形成過程中,甚為罕見——很少有地理上如此完整的一片空間,作為族群融合的場所。於是,從本書陳述的時間看,中國文化跨度近萬年,少說也有六千年。在整個人類文化史上,這一個例極為獨特。”他希望經由這本書,讓國人知道——“天地之間應有如此的中國”。

  許倬雲一直主張:讀書固然重要,更要讀“社會”這本大書——制度、規章、書本,往往與當下發生的社會現實存在相當程度的距離。九十多歲了,他還保持著少年時的習慣,每天看《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等英文報刊,以及兩岸的中文資訊,為這個變化劇烈的世界心懷憂慮。限於身體他已經三年足不出戶,但不妨礙他對新技術的關心、思考。對於個人主義之下日漸疏離的人倫關係,他顯得憂心忡忡。“人工智能會對包括歷史在內的人文學科造成什麼改變?”他回復道:“我不擔心AI超越我們,我擔心我們忘了別人——人跟人之間不再有面對面的接觸,人把自己封鎖在小盒子裡邊,忘了外面有血有肉的別人。”

  作為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許倬雲在自身領域的卓越貢獻,也讓他成為當之無愧的華人榜樣、成為“2022-2023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大獎”的獲獎者。7月8日19:30,“世界因你而美麗——2022-2023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將與全球華人一起見證榜樣力量,向包括許倬雲在內的傑出華人致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