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紀斌語中評:兩岸青年交流不設前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04 00:24:14


紀斌接受中評社記者采訪(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記者:現在有很多台灣年輕人已經不認同“中國”了,您怎麼看?

  紀斌:大陸在與台灣的黨派交流的時候,要求以“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為前提。而兩岸青年交流,應該不設前提。現在的台灣青年在李扁“去中國化”教育下長大,直接引入的是西方的體系,因此接受大陸體制和意識形態有一定困難。他們眼裡大陸等於中國,所以不太認可“中國”兩個字。

  其實承認與否,台灣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這是結果,不是前提,如果現在不承認,也沒有關係。兩岸青年先交流起來,至於基礎是中華文化、世界文化還是時尚文化,並不重要。台灣的未來可以選擇現在大陸的教育體系,也可以維持現狀。兩者可以進行比較,但沒有必要把大陸模式強行植入。

  中評社記者:台灣的教科書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如果長期下去,是否擔心兩岸文化認同越來越薄弱?

  紀斌:台灣與祖國大陸分離開始於1895年,從那時到1991年,兩岸一直沒有出現文化認同問題。可見分治與認同不存在必然因果關係。蔡英文說,台獨是民進黨的DNA,這並不成立。民進黨創黨之初,與台獨沒有關係,這個概念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台灣人很難回避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比如我出生在北京,並不講閩南語,但每當跟台灣朋友說,我父親是台灣清水人,他們會很親切的回應說“我去過這個地方”,或者“我很喜歡這裡”。台灣人骨子裡對宗法制度和祖先的尊重,不會隨著政黨輪替而變化。所以如果真懂得台灣,對“台獨”的概念就不用太在意,這是職業政客為了生存而炒作出的標簽。

  當然由於歷史原因,台灣人民經歷過滿清政府的“割地棄民”,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有濃重的“台灣意識”。但是滿清時代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不等於現在的中國,“台灣意識”也不等於“台獨意識”。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台灣年輕人真正認識和喜歡現在的中國,也就是大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