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紀斌語中評:兩岸青年交流不設前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04 00:24:14


 
  中評社記者:在從事兩岸工作之前,您也從事對外工作多年。兩者有什麼異同?

  紀斌:剛從事兩岸工作的時候,我曾經對記者說兩岸是家裡的事,對外工作是地球村的事。現在我覺得,對外工作丁是丁卯是卯,談判就是談判,不會很糾結。兩岸因為是自家的事,所以會動感情。這有時讓事情更好辦,有時也會更困難更糾結,更感到責任重大。

  中評社記者:作為台籍卻從小在大陸生活的人,您小時候對台灣有什麼印象?

  紀斌:我的父親是《雲水謠》中陳秋水的原型之一。1947年,父親因參與“二二八事件”,離開台灣來到香港加入了台盟,又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回到大陸。父親的第一語言是台語,第二語言是日語,第三語言是英語,最後才是普通話。來到大陸後,和在日治時期的大連生活成長的母親走到一起。父母在家裡喜歡用日語交談,也都是對日外交官。

  父親的親戚都在台灣,小時候我管姥姥姥爺叫爺爺奶奶。五六歲時謝南光(原名謝春木,台灣彰化人,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幼兒園老師告訴我,他們其實應該是你的姥姥姥爺,你是台灣人。那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

  2008年,我真正第一次有機會回鄉掃墓,祭拜紀氏宗祠。在清水老家,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鄉愁。沒有在老家祭拜之前,鄉愁之於我就是小時住過的房子,念過的小學。我回去走走看看那房子還在,學校還在,就是鄉愁了。回到台灣以後,那種鄉土的氣息,祖屋、祠堂、先人安息的地方給了我真切的家鄉概念,我很喜歡我的故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