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李義虎520前夕詳解兩岸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30 00:26:00


沙龍現場,院友認真聽李義虎講述兩岸關係。(中評社 徐夢溪攝)
 
  6.台灣民意有複雜性、多元性、流變性

  “李登輝主政12年,陳水扁主政8年,他們接續推進‘去中國化’,整整20年足以改變一代人的觀念,一代還會影響下一代。因此,台灣民意很複雜,這種複雜不僅在成分上體現為多元,而且在過程上體現為流變和多變。”李義虎分析說,就現在而言,主要有三種民意:一是和平發展。可能有人說這是表面文章、表面民意,但在島內絕大多數人都要台海和平,不要打仗,也都要兩岸共同發展,希望得到共同發展的好處;誰要反對和平發展,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和平發展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它是一種顯性的、外層的民意。二是台灣主體意識。這幾年這種意識不斷膨脹,經歷多場選舉、社會運動和各種事態,這種意識在各種人群中都存在,在青年世代中成為主流。特別要注意,所謂台灣主體意識中間有很大的“反中”和“抗中”的成分。每次選舉中政客的造勢和媒體的誇張報道,都進一步形塑和強化了這種反中意識,因而呈現出上揚的態勢。台灣主體意識是一種不斷發酵膨脹、也處於流變狀態的民意。三是被統一意識。雖然第二種意識近年來在膨脹,但台灣不少民眾也具有被統一意識。按照中央研究院的民調,有49.7%的人有這種意識;還有一種民調,是表示早晚要統一的民意,也是有不少人。可能在長期民粹壓抑下,這種意識不太彰顯,存在“沉默的多數”,但遇到適當時機就會有所顯露或表示。這種意識是隱性的、內層的、內在的民意。

  關於台灣人的“被統一”意識,李義虎提醒要特別注意。這一方面說明,大陸崛起是一種歷史趨勢,兩岸民眾將更多地生活和發展在這個大環境里。另一方面說明,大家都是中華民族,血脈基因還是起作用的,再有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仍然存在,骨子里的東西也在起作用。“如果下一步對台政策調整對路,還會進一步激活甚或強化被統一意識。”

  “台灣民意複雜流變,更多是‘建構獨’而非‘天然獨’”

  由於歷史因素和環境影響,台灣民意具有複雜性、多元性;但還需要強調台灣民意具有流變性。比如90年代初,台灣“統”的意識占上風,但現在反中意識膨脹,“獨”有一定市場。再比如,儘管現在台灣主體意識膨脹,反中意識上揚,但被統一意識也存在,還有不小比例。另外,就是一旦遇到某些事件、事態,如周子瑜事件和海外“國旗事件”,台灣民意就會有波動,所以台灣民意還有敏感性和脆弱性,這是流變性的特定表現。也就是說,一些事件和事態可能會形塑民意、建構民意。

  針對於此,李義虎強調指出,在兩岸關係中大陸在承受、也要應對台灣自李扁“憲改”以來所帶來的政治生態變遷的結果,也就是蔡英文所說的“依歸民主體制”。同時,還要承受和應對台灣社會性本土化和政策推動型“去中國化”的結果。前者(本土化)有客觀必然性,因此這裡用“社會性本土化”的說法。台灣人口85%是本省籍,按照列寧的觀點,人口結構便是社會結構。本土化有其社會土壤。但後者(“去中國化”)則有明顯的人為因素,即政策推動和政策誘導因素。因此這裡用“政策推動型去中國化”的說法。這也就是想象中的主體構建過程。蔡英文在太陽花學運中說台灣年輕人是“天然獨”,李義虎則不認為是“天然獨”,而認為台灣的“獨”是“建構獨”,更多是在民粹政治的發酵中建構的。李登輝曾很明確地說過,“台獨是個假議題”,前幾天中評社報道一位台灣政界人士也說“所謂七成台獨完全是假的”。因此,“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台灣民意是建構的,也是流變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