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青年對話張亞中 兩岸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24-03-18 00:14:18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左)日前在香港與中評社青年們對話,由中評社助理總編輯林艷(右)主持。(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評社記者:民進黨上台以來一直在推動去中國化,尤其是以意識形態推動課綱修改。您如何看待當前台灣的教育危機?

  張亞中:我先講台灣的危機。台灣的危機其實出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我們大家比較關心的史觀與意識形態問題,包括歷史教科書與學習文言文等問題。現在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已經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台灣史已經為“國史”。我上學的那個年代讀文言文要讀65篇,現在的國中與高中大概只要讀15篇。一般的說法就是說讀文言文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多大用處,其實這也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一種手段。其實文言文使得我們對文字能夠更深刻地去運用、去理解,屬於競爭力的一環。我坦率來講,即使現在的年輕人不讀文言文,文言文也不會消失,不讀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就在那裡,不讀文言文只是他們自己本身的損失。從民進黨的角度來講,它希望“去中國化”,去中華文化,所以在這一方面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可是它所造成的結果是台灣青年人的競爭力沒有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所以,我在台灣常常講我不只是捍衛中華文化,更在於要提升年輕人的競爭力。我對於民進黨的做法是不認同的,但是我也瞭解,民進黨要搞“台獨”,必須從文化方面開始,關鍵在於國民黨應該如何反應與遏制。民進黨自己知道,法理台獨不可能成功,他們先轉向文化,從文化台獨、歷史台獨著手。我與我的團隊們,這一、二十年來,一直在捍衛中華史觀、中華文化,反觀,現在的國民黨在執政時沒有做到撥亂反正,在野時也只是說說,沒有什麼具體作為。我認為,民進黨的文化台獨,基本上已經成功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從1990年代以後,逐漸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和自由主義的薰陶,強調課外素養,而不是只念教科書。這聽起來很好,但會造成一個現象,即家庭條件越好的小孩越有機會去學習更多的東西,而對一些偏遠鄉區的孩子來說,可能有些特殊專業與素養課程的老師都找不到。換言之,年輕人現在學習基礎科目的時間在快速收縮,學習基礎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台灣貧富差距的問題又在教育問題上彰顯出來,造成不公平的現象。還有,課本的品質慢慢萎縮,講好聽的是說學生變得非常多元化,可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基礎核心知識逐漸弱化的問題。所以概括來說,我覺得台灣的教育問題是兩個問題,一是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的“去中國化”、“去中華文化”的過程帶來的問題,二是年輕人整體的競爭力在減弱的問題,且這兩個問題是並存的。所以我才說,台灣要好好反省這30年來的教改出了什麼問題?

  中評社記者:您曾談到,台灣年輕人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已經到達八至九成。作為孫文學校校長,您認為有哪些具體舉措可以抵制去中國化逆流?下一步如何增進台灣年輕人的國族認同?

  張亞中:簡單來講,這種意識形態或者認同的問題,政府掌握所有的主動權,民間雖然可以推動或導正,但絕對是事倍而功半。這幾年台灣的“去中國化”是由整個民進黨高層開始推動的,這是很不幸的一件事情。而再放長來看,30年來,整個台灣“去中國化”的過程幾乎是國民黨跟民進黨聯手完成的。

  作為孫文學校的總校長,我能夠做什麼?我今天送了一套書給中評社,我這幾年也編中華文化,編文言文,編本國史,拍記錄片,也為了導正民進黨錯誤的台灣史觀,也編列寫了台灣史及228事件等專書。但是這些畢竟無法進入正規教育體系,也無法抵擋正規教育的功能。所以我只能做,但幾乎沒辦法期待它能有撥亂反正的功能。我只能說,我是在台灣守住中華史觀與中華文化的最後一道城池,讓台灣社會知道還有一盞燈在這裡,沒有完全被撲滅。我絕對不敢大言不慚地說我要救中華文化,但是我可以告訴台灣社會和大陸同胞,我們在為台灣的中國人認同留一股生機,我們等待機會,當它到來的時候,一盞燭火就會燃成熊熊烈火,如果有一天國民黨再執政,且國民黨又認同我們的理念,接受我們的作法,我們就可以藉這個基礎再發揚光大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