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青年對話張亞中 兩岸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24-03-18 00:14:18


張亞中對話後與中評青年們合影(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評社記者:最近五年來,您多次宣佈參選黨公職,經歷了從學者到政治人物的身份轉變,過去30年來您先後具有外交官、學者、政治人物三個身份,請問您如何看待和評價自己身份的轉變?

  張亞中:我最早做過工程師,後來又去讀了政治學博士跟哲學博士,也做過外交官,擔任過公職,也參與社會運動,在台灣大學當教授。所以我覺得我大概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特質,第一個是因為我的學術背景,所以我習慣於在思考問題時更宏觀、更全盤、更系統。當我談兩岸問題的時候,我一定跟文化、國際關係、歷史全部結合到一起來談,這才能夠真正探究兩岸關係的本質。第二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我工程師的背景,我習慣於解決問題,在解決之後我還要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法。比如說,關於今天兩岸的問題,我寫了一本《論統合》,這本書其實就是一個和平統一的方法論。當然,除了構建理論基礎,我作為一個學者,也確實在做很多實際的事情,比如拍攝《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的紀錄片,在台灣自己編寫、出版教科書等,可是我逐漸發現,我的努力仍停留在論述與社會運動上,已經無法破解台灣日益分離的趨勢,特別是剛剛說到的兩岸認同的問題,兩岸關係已經上升到一種意識形態的問題,這不是一介學者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手握政治權力。

  如果我能夠有一個政治平台,那麼我的思想和作為就有更多的支撐點,也更有擴展性。現在很多政治人物或許也有理想性,因為他們更在乎的是現實名利、權威,在台灣他們被選舉壓的透不過氣來。但大家不必對我有如此懷疑,我本來就不是政治中人,沒有派系,我做這些事,不是職業,也不是事業,而是把它當成是一個志業。所以,假如有一天非常僥倖地讓我拿到政治平台,我應該可以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做出貢獻。這也是我這些年來參與政治公職選舉,希望能夠得到能夠為兩岸做岀貢獻的政治平台的原因。

  你們問我對我自己身份的轉變有什麼看法,我就是想把這些事情完成,該寫的書我已經寫了,爭取平台,在擁有平台以後再來繼續落實我的一些想法。當然這一定會有很多的挑戰跟阻礙,但至少我能夠更有力量與機會去導正“去中國化”,在文化態度上做到撥亂反正,讓兩岸關係走向和諧,紮下一個深厚的基礎,這就是我對自己角色的期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