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清賢:南台灣觀點 兩岸身份認同建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7 00:48:54  


黃清賢
  中評社台北4月7日電(作者 黃清賢)兩岸身份認同的建構——南台灣觀點

  一、前言

  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歷經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開始和平發展的積極進程,雙方簽署16項協議,包括陸客來台、海空運直航、郵政、食品安全、司法互助、金融合作、農產品檢疫、計量認證、船員勞務、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智慧財產權保護、醫藥衛生、核電安全合作等協議。2012年國民黨“總統”馬英九繼續連任後,多有預期兩岸關係將進入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期。

  但在南台灣,因為經濟與政治、全球化與政黨對立等問題的糾葛,兩岸之間的隔閡向來較大,所以2012年大選縱使是國民黨獲勝,政黨版圖南綠北藍、兩岸互動南冷北熱的態勢仍未有明顯變化。長此以往,兩岸關係乃至於台灣內部的南北差異,難保不會定型化或甚至激化對抗。

  為了避免上述衝突,危及好不容易建立的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有必要思考如何型塑兩岸的和諧互動模式。本文認為,建構兩岸身份的認同是正本清源之道,因此將分析兩岸尤其是南台灣對中國大陸,如何從認同到疏離的變遷;然後試圖提出如何再建構相互身份認同,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再創新局。

  二、本質性認同到建構性認同的歧異

  本文指涉的身份認同有二種,第一種是“本質性認同”(Essential Identity),其被認為是原生的,相信認同是先天給定的;通過共有的象徵符號、集體記憶、語言、文字、習俗、神話、歷史、地理…形成。本質性認同透過主觀的認知、理解,客觀的證實、灌輸,從文化認同發展出政治認同,形成公民意識、政治宗教、民族主義等。

  大部分的台灣人民是移居自大陸的後代,兩岸人民曾經享有同樣的象徵符號、集體記憶等文化認同,縱使歷經荷據、明鄭、清朝、日據時期,乃至於1949年後的兩岸分離,雙方仍因同文同種而存有相當程度的本質性認同,這可從1980年代起迅猛發展的兩岸經貿與人員交流中看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