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北市淡水得忌利士洋行 台灣近代滄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30 00:34:59  


得忌利士洋行舊址,有台灣民主國印璽複刻版。(中評社 李文輝攝)
  中評社台北3月30日電(記者 李文輝)位於新北市淡水老街中正路的“得忌利士洋行”,經整修後,將於30日正式開幕,舉辦“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從1870年興建到日據後遭逼退,洋行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百貨皆需取之於大陸”的改變,也在日軍據台前,扮演了提供“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政治庇護、協助內渡回大陸的角色。

  新北市文化局表示,鴉片戰爭後,香港因《南京條約》成了英國殖民地,英商蘇格蘭人得忌利士,在香港成立了汽船公司,1966年得忌利士退休,那時淡水早於1858年因清英、清法《天津條約》被迫開埠,成為對外經商口岸,為紀念得忌利士,於是以他為名,在淡水開設洋行,但當時台灣商機已被德記洋行等五大洋行控制,得忌利士洋行只好從事航運為主,從香港經汕頭、廈門、安平、打狗到滬尾,有三條航線,是台灣過往對國際的唯一航線。

  深水古蹟博物館指出,得忌利士洋行與台灣重大事件牽連有三:一是1872載馬偕來台、二是1884清法戰爭、三是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後,“政治庇護”總統唐景淞離境內渡。

  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1872年清同治3年,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搭乘英商得忌利士洋行所屬“海龍行”輪船,來到淡水,成為北台灣第一位既是傳教士、又是牙醫的外國人,其實,他雖然為台灣民眾拔了一萬多顆牙齒,他始終是沒拿到醫師執照的“密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