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黃清賢:和平發展願景下的社會資本建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7:01:46


 
  雖然這種民調的問法有邏輯缺陷,亦即隱含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相斥性,突顯兩岸的政治對立性,未能體現兩岸政治關係的重疊性;但卻也表達了兩岸交流愈來愈密集,兩岸政治認同卻愈來愈疏離。

  兩岸認同疏離主要在1990年代之後,台灣進行的民主化與在地化,逐漸發展出公民意識與制度認同的內部思維,配合兩岸軍事外交對峙的外部環境,使得強調民主與本土的政治認同,屢屢在選舉中被動員。這種動員是辯證式的建構,也就是透過民主選舉,建構本土意識的凝聚力;經由本土意識的訴求,深化民主制度的正當性。

  其中,政治人物的引導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登輝從1993年開始推動重返甚至加入聯合國,1994年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將政治主權合一的「一個中國」,異化為歷史、地理、文化、血緣的「一個中國」,1994年民調也就得到「認同是台灣人」超越「認同是中國人」的兩岸認同疏離結果。

  接著,1995年與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1999年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以及陳水扁在2000年提出「四不一沒有」訴求無法改善兩岸關係,2002年開始「一邊一國」、「台灣正名」等諸多不利兩岸關係言論與行動後,2007年的民調出現「認同是台灣人」超越「既認同是中國人、也認同是台灣人」,兩岸政治認同疏離更形深化。

  縱使2008年在馬英九上台後,台海關係多所改善,但在兩岸主權、治權衝突的氛圍中,只能形成「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在「九二共識」擱置主權爭議的權宜下,推動二個實質治權之間的協商,兩岸政治認同疏離難以改善。

  如今面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九合一大選結果等不利兩岸關係的陰影,加上2016年可能政黨輪替,既有的兩岸互動政治基礎將被衝擊,兩岸政治認同疏離的矛盾堪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