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開設“學習困難”門診的消息上了熱搜,相關話題引發網友討論。大家總是容易給學習困難的孩子貼上“學渣”標簽,埋怨他們不够認真努力,叨叨孩子“不省心”“坐不住”,頂多反思一下家長未好好引導和教育,卻從沒想過學習困難可能是種病。
在“學渣”“學霸”二元劃分下,“學困”已算是很中性表述。所謂“學習困難”,素來被一些家庭視作困擾和問題,由此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服務方案也應運而生,一派供需兩旺。譬如不少市場機構,都推出了諸如“專注力訓練”“潛能提升”“全腦開發”之類的課程,只可惜其間話術、套路、騙局居多,定價不菲卻收效甚微。置於此等大背景下,知名大醫院開設的“學習困難科”,簡直是救命稻草。
關心則亂,深陷教育焦慮的家長們,很多時候難免“病急亂投醫”。與其花重金指望“江湖術士”幫孩子提高成績,不如去正規醫院尋求醫生建議。就破解“學習困難”難題來說,專業診療服務多一點,騙子騙局生存空間就會小一點。相比於幫孩子學習,“學習困難”門診的另一個意義,無疑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家長慌不擇路、誤入歧途。
事實上,“學習困難”的稱呼,本身就非常討巧,直接呼應家長的最大關切。若是叫個“兒童心理科”之類,想必人氣就要清淡不少。以科學視角審視,“學習困難”很可能是病源性的,比如說“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精神發育遲緩”“孤獨譜系障礙”“焦慮抑鬱”等,治好這些心理疾病,理論上有利於改善學習。
但并非所有“學習困難”都是病源性的,很多就是先天智力因素、性格因素等導致。基於此,有必要說明的是,絕非帶孩子去看了“學習困難”門診,就一定學習不困難了。對此,家長應有准確預期才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困難科”的最大價值,并不在於幫孩子提高成績,而是以此為契機,對特定個體展開心理問題排查,若發現問題及早幹預,這對孩子今後成長大有好處。所以,切莫以提高成績的功利心態看待“學習困難科”,畢竟健康遠比成績重要。(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蔣璟璟) |